攝影藝術PHOTOGRAPHIC ART
內容介紹

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發生急遽變化,開啟了1990年代以來的多元文化公民社會的契機,朝向更自由開放的民主時代。雖然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至今仍然對於台灣的政經社會有著相當深遠廣泛的影響。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令(簡稱「解嚴」),至今已二十五年。

攝影在台灣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時代,攝影逐漸被認知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而且可以敏銳感受時代社會脈動的媒材。2010-12年的「出社會」攝影聯展,聚焦於社會寫實的概念,研究整理了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攝影藝術的社會文化反省。但仍需要針對攝影的特殊性,全面探討台灣攝影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變化。這個資料庫整理1990年代以來,台灣攝影藝術的發展,各種攝影作為當代藝術的内容與形式。

因應社會時代的需求而衍生創意的多種社會使用,台灣的攝影藝術作品出現幾種形態,可謂是現代攝影之後的攝影,攝影作為思考藝術問題的方式,例如觀念提案、行為表演、偶發事件、藝術設計與策略、影像文本的再生與重製。例如:
1. 「編導式攝影」:濃縮影像敘述,也就是劇場式、編導式攝影的概念。
2. 「冷現實攝影」:缺席的視覺戲劇張力、毫不煽情的藝術攝影類型,使得照片保持某種客觀凝視下的產物。
3. 「物自身與物件攝影」:透過攝影的表現手法改變物件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涵並且保留其物件的物質性,使物自身與其題材之間不斷擺盪並激發觀看上的思考。
4. 「私密生活攝影」:透過攝影呈現家庭生活與親密關係的照片,這些影像不作作卻具風格性的敘述,且強烈的情緒與主觀,如個人告白或生活日記。
5. 「事件片刻的新紀實」:攝影長久以來做為見證人類生活事件的紀實力量,其社會寫實的特質成為新聞報導的重要一環。然而在數位化的時代裏,攝影的「真實性」已不是媒材本質。紀實攝影的常民化與即時性,卻仍是社會所需。於是,其因應之道轉而從藝術的表達與書寫的脈絡裡尋求新紀實之路。
6. 「攝影的物與材質」:影像產製技術的便捷,攝影在處理影像再現的能力也越來越受機械的左右,也因此使得攝影藝術家更傾向於由自己決定每個創作的步驟,此趨勢使得攝影的物質性與媒材狀態受到重視,並且回應了快速變化的影像傳播模式。

本資料庫對於攝影作品初期的建置規劃,將1990年之後持續創作與發表作品的攝影藝術家根據上述之6類型概念選出25位藝術家,並針對作品內容進行分類且建立作品與作者的關鍵字。由於這些攝影藝術家在這二十多年的創作歷程中,作品並不僅限於單一種攝影類型,而且部分還涉及到攝影藝術事件,所以資料庫的建置工作應該分成攝影藝術家與攝影藝術事件。攝影藝術資料庫本期將選25名攝影藝術家以及4個攝影藝術事件的完整資料,針對作品的類型進行討論與分類,才能對於藝術家與作品的關鍵字進行查詢,且能夠輕易的找到所需資料。另一方面攝影作品因涉及到數位與銀鹽的材質,且在這兩種材質中還包含製作技法,因此有必要建置這些材料與技法的關鍵字以及相關說明。
摘要
以1990 年後的創作為主,盡求完整,亦上溯1980 年之間的創作,進行有系統且充分涵蓋的每位攝影藝術家之基本資料、相關論述、與創作資料整理。 簡要明晰的呈現藝術家、作品與其概念,透過資料的分類方式,能讓搜尋者便易查尋出所需的資料。透過本資料庫平台的建置、回饋的互動;期待與台灣的攝影藝術創作者建立一較為緊密的網絡,並提供國內外人士進行相關研究,以及各地策劃展覽需求的檔案資料。 多樣性的關鍵字建置。 長期、持續觀察與收集台灣攝影藝術作品與論述資料,以全面與完整為終極目標,保持平台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