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
內容介紹

行為藝術是藝術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項目,它以各種形式挑戰藝術表現與社會生活的邊界,也因此,我們難以將其限定在媒材或形式上來理解。而行為藝術在台灣的發展脈絡中更具其特殊意義,由於長期威權統治對於身體思想的箝制、原創性與脈絡性語言的匱缺,準確地說處在一種「他治」的狀態下,身體成為台灣創作者必然要面對的問題,而連帶著身體的各種呈現,又往往必要借助影像界面來記錄與承載。

因此,「行為表演」這個連結身體與影像的脈絡可以是釐清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線索,然而其在台灣並未存在明確的定義與範疇,直至今日,「行為」的發展已非常多樣且異質。80年代,意即解嚴前後的藝術發展,一方面標誌著台灣藝術對於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開展,另一方面則是連結今天台灣當代藝術的重要緣起,因此,以這個歷史性時間點作為起點是深具意義的:威權體制的結束、全球化經濟結構取代冷戰結構、以及文化的後現代主義等等。

此外,當今天建置一資料庫面對到歷史問題時,就會出現資料庫自身的各種考慮面向:建利價值的權威性(可信度)、提生實用性與再利用率、互動式更新和交叉索引、參與式書寫平台等等。這種複雜度雖然會增加界定上的許多困難,但同時間它可能藉此呈現出交織更為綿密的社群意識。
摘要
在資料庫初步的建置工作時,主要涉及到美學與藝術研究的部份,便是關於領域範圍的界定,意即資料範圍的界定,由於行為表演除了大多與身體在場直接相關外,事實上幾乎沒有固定形式,而這無固定形式又出自它的事件性時間與脈絡性場所,因此難以單線間軸來分類。再加上當代藝術對自身進行批判所開發出的話語空間是更為複雜的,無論與社會議題、社群互動和介入現實等,皆讓當代藝術成為一種未定狀態(precarious situation)的事件,因此,嘗試區分出四個類別來涵括行為表演在台灣的發展,一是以藝術家形式進行直接的表現,二是屬於社群行為的組織與發動,三是創造出一種潛存於現實脈絡的計劃,四則是支持行為表演(連結與對話)極為重要的藝術節。換句話說,行為表演在當代發展中完全不是形式與媒材的問題,而是行為的觀念性問題,諸如自身行為的必要性、行為的社會性、行為的溝通性、生態學式的行為網絡、藝術群聚的特質。

第一階段的工作中主要涉及到美學與藝術研究的部份,便是關於領域範圍的界定,意即資料範圍的界定,由於行為表演除了大多與身體在場直接相關外,事實上幾乎沒有固定形式,而這無固定形式又出自它的事件性時間與脈絡性場所,因此難以單線間軸來分類。再加上當代藝術對自身進行批判所開發出的話語空間是更為複雜的,無論與社會議題、社群互動和介入現實等,皆讓當代藝術成為一種未定狀態(precarious situation)的事件,因此,嘗試區分出四個類別來涵括行為表演在台灣的發展,一是以藝術家形式進行直接的表現,二是屬於社群行為的組織與發動,三是創造出一種潛存於現實脈絡的計劃,四則是支持行為表演(連結與對話)極為重要的藝術節。換句話說,行為表演在當代發展中完全不是形式與媒材的問題,而是行為的觀念性問題,諸如自身行為的必要性、行為的社會性、行為的溝通性、生態學式的行為網絡、藝術群聚的特質。

1.類型特色:
身體與環境的針對性、創造性作為,記錄形式多元(文字、照片、錄像、物件)
2.領域範圍
(1) 藝術家(表演、現場)
(2) 事件(行動、動員)
(3) 計畫(設計規畫、參與)
(4) 藝術節(設計規劃、發展)
3.資料類型:以文字描述/自述、靜態影像/照片、動態影像/錄像、文件/物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