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HOME NEWS
Rethinking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or TCAA
2024 . 03 . 29

There is currently no English version available.

文/蔡士瑋(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TCAA 2023公眾講座策劃人)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 TCAA)的六場講座規劃「資料庫的解構與重構」是以思想和理論的角度為基底出發設計,同時帶著禮物和好客的角度來重新面對資料庫的意義與公眾形象,讓每一場次都是種迎客和相遇,也讓每一場的思考暨討論能夠連貫和傳承,也期許資料庫的再思考能夠促進當代藝術資料庫的建制調整。

那麼,首先就是打開並重新追問資料庫定義。這一方面是哲學擅長的思考方式,也是掌握對象的基底,讓公眾進到資料庫的思考裡,也讓資料庫走入大眾。另一方面,在工具性與工具之外,討論並確立資料庫的開放性形象,同時又能顯示資料庫之絕對獨立與自主性。在第一場的「追問資料庫定義與開放性」討論中,講者們從其實際的資料庫的歸屬性與建制性如何影響其自身的公眾位置及權力延伸到現在經營資料庫的種種困難與持續性,如此便開啟了後續幾場的纏繞主題。

來到第二場「不是工具的、無用的資料庫如何可能?」。題目再次面對將資料庫以非工具性的方式追問資料庫如何可能不被當作工具或是不被用的資料,試圖從「否定性」的面向來尋找資料庫的定位與實踐的可能。除了資料庫的使用價值,其剩餘價值是否就是見證、存在性、無用性、技術等,講者們給出了文學與廣告的形象建制與反思性隱喻價值。同時,更聚焦於公眾性、民主化與開放性的資料庫形象努力,試圖在開放性上著墨。這裡我們將資料庫的實用性打開,朝向更不具體但卻更包容與好客的方式進行理解。

第三場「創作跟資料庫無關?從藝術史和論述角度切入探討」主要追問資料庫與創作的關聯,以及資料庫要如何創作的問題。這個問題從無用性開始,柏拉圖開啟並定義了藝術的無用性,那麼在藝術資料庫這裡難道不就是藝術無用性的集聚嗎?同時,藝術與無用的絕對關係的當代性基本上是正面的,但是資料庫為何不是無用之用呢?同時,講者們追問創作是否可以成為沒有痕跡的藝術、沒有留下檔案的藝術,這不僅延伸了前兩場的意義,也帶出了往後創作與資料庫的絕對性關係。「創作」與「詩」的古希臘字同源(poesis),本身就被規定為與理論和實踐無關的脈絡,而且是在藝術領域裡面的最高級意義,連柏拉圖都必須在詩人和哲學家之間抉擇。當然,這也回應了非工具性的、非目的性指向的資料庫建置與期待。資料庫終於來到一個非實用性意義的可能性中,並且加入了藝術家與創作者的期待與想像。

第四場「從關鍵字建構和影像談資料庫的當代可能性」是打算從資料庫內部尋找答案和新問題,這場試圖從第三場的創作討論轉換到資料庫實踐和建制討論。資料庫到底如何建立?資料庫的起源和其特質為何?此次講者們都是過去與資料庫建置過程中參與的人員,如何在多年後重新回顧這段歷程,而非為了記憶和整理、儲藏保存而已。這次講座試圖回到工具與技術性意義和面對當代性及場館或場域的意義。TCAA的創意之一便是關鍵字建構,這也是其顯示當代性的做法之一;另外在錄像的脈絡上,當代性一直是其引領以及其創作之趨向。那麼,此次講座似乎帶來一種起源式的資料庫建制意義,我們也更能更清楚資料庫的建置歷程與目標導向為何。這場講座的反省是重新回到資料庫建制的內部與外部。亦即所謂「加上資料」這個動作是否是外來的?在「放入資料」之時是否已經預設了內部的規則與程式?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種資料的改版、增減與修改?在此追問資料庫建制中的內外之分是否可能,並探問資料庫的歷史與記憶的當下性與在場。

第五場我們追問「資料庫是權力場嗎?」。這便是承上面四場而來的提問,同時也是面對資料庫轉型的提問,當然也是對於檔案管理員以及其所在的、歸屬的組織所提問。那麼,在知識就是權力的預設之下,這是一個資料庫的政治性和建制性問題。此次的講者都是管理檔案的權力者,但是他們卻都展現出資料庫管理者的低姿態或弱掌握。他們提出管理檔案的煩惱以及權力所帶來的誤解,反而帶出更多關於檔案照料者和操煩者的角色。這是一種制度上的柔性訴求以及一種以人性為本的資料庫外部表象。我們認為這有助於解構資料庫過多的權威想像,同時有助於將資料庫管理者形象打開,納入公眾關懷與開放性、民主化。這裡讓我們可以回到第一講的設定與訴求,同時加入新定義和新討論的發展性意義。再者,檔案管理者的內部秘密也因此揭露,而間接促成權力外流與公眾進駐的機會,秘密所具有的威權性便也由此消解。

第六場,最終場「資料庫之永續性如何達成?」提出永續性的問題為的是要總結前面五場的討論,回到資料庫的基地或基礎討論。基本上是通過回顧問題與可能的解決來開啟新問題,亦即:從無用性到使用或工具性的再提出;從歷史性到創作性的走向建構,也就是資料庫的蛻變與再生的軌跡和路線;最後能來到資料庫的開放性和獨立性的設置與建制性之未來與永續性之達成。其中一位講者主要從過往行政管理經驗和理論論述的角度出發,另一位則就體制外的觀察來談資料庫永續和實質運用的部分比較。這場最終講座試圖從檔案或資料庫內部問題走向其外部或表象的呈現與應用問題。照理說,資料庫是不同的(other)藝術世界,進到資料庫就是一個自成的世界,而不是原先的藝術世界,是通過整理和控管而形成的世界。那麼這個世界的永續或永持就不是一般討論的藝術環境永續,而是檔案環境、創意(creative)和靈感(inspiration)的永續環境。而且通過並回到「定義」自身,我們從第一講開始不斷確認資料庫的限制性與規定性,通過這些分類與整理,我們其實達到設定的目的,同時也造成資料庫的有限性(拉丁文de-finis)的意義展開。但是一旦意義被展開和開放出來,不論是從資料庫自身還是從管理員手中,這種建制或是公共事務(res publica)的輸出與檔案壓縮(impress-exit-print),都會改變既有的檔案或資料庫寄託/寄存(consignation)和聚集(rassemblance)意義。就此而言,終於資料庫不再是沉默的,而是充滿活力的陰性與虛擬暨數位力量的!我們期待其往後的發展與更多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