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柏豪
  • 出生年

    1989

  • 出生地

2021麻省理工學院 藝術、文化與科技 碩士
2014倫敦⼤學金匠學院 音樂碩士 碩士
2011國⽴臺灣⼤學 經濟學系 學士
2022 - 2022中國文化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2017 - 融聲創意工作室 負責人
2011 - 2014中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專屬詞曲作者
來自台灣的創作者,具有音樂及社會科學背景,專注於聲音藝術、互動科技與生成系統的跨領域實踐。他透過聲音創作與日常技術的轉化,探討人類與科技物件及系統之間的複雜交互關係,尤其關注聲音的自主性、生成過程的自組織性以及參與式互動。他的作品涵蓋概念實驗、參與式活動、數位平台、客製化工具、表演及裝置藝術,深化觀眾對日常環境及數位共存的感知與理解。

除個人創作外,他也廣泛參與表演、劇場製作及技術研發。近期合作項目包括《地方創造音樂》、《潮濕的共鳴》、《與細菌混了三千年》、《無形介面》等,展現他跨越科技、社會及自然領域的多元視角與創作方法。他的策展項目包括由國科會委託之《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2024)》,以及與台灣科技與社會學會合作之《重塑世界的尺度(2023)》、文策院 TCCF 跨域展演(2022)等。

紀柏豪創辦了融聲創意工作室,持續推動音樂、科技與藝術的對話,積極投入社群參與,倡議藝術平權與聽覺多樣性探索,促進另類感官經驗,深入思考環境與數位生態。
9作品
26展覽
0出版
作品選集
循環節
新媒體藝術 / 2016
光景計畫
新媒體藝術 / 2016
低週波脈衝
新媒體藝術 / 2016
返響
新媒體藝術 / 2016
日常迴聲
裝置藝術 / 2015
Hello Nico《浮游城市》
新媒體藝術 / 2014
自體噪音
新媒體藝術 / 2014
Interlocked Immersion
新媒體藝術 / 2014
聲伏效應
新媒體藝術 / 2014
2019
聆聽的機器
台北國際藝術村, 臺北, 臺灣
2018
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
PSA, 上海, 中國
2018
荒物聲響裝置展,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臺北, 臺灣
2017
天空創意節:原。味
松山文創園區, 臺北, 臺灣
2017
回聲與軌跡
憲光二村, 桃園, 臺灣
2017
初未來─桃園科技藝術節
桃園展演中心, 桃園, 臺灣
2017
移光出走(臺灣古厝再生協會)
臺中、桃園、臺北, 臺灣
2017
街大歡囍─當代x社區藝術節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17
時空浪潮,聲音暨電腦音樂大會
阿爾托大學, 赫爾辛基, 芬蘭
2017
冒泡宇宙─FILE國際電子語言藝術節
工業聯會文化中心, 聖保羅, 巴西
2017
青春.電音.派對
光影電影館, 桃園, 臺灣
2016
白晝之夜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臺北, 臺灣
2016
微體驗,藝術深圳博覽會
深圳, 中國
2016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15
迷走巴黎,臺灣駐村藝術家聯展
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 巴黎, 法國
2015
天火同人,桃源創作獎聯展
桃園多功能展演中心, 桃園, 臺灣
2014
臺北美術獎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4
測試實驗室,駐村成果展
V2動態媒體中心, 鹿特丹, 荷蘭
2014
1296-4107
倫敦Ben Pimlott⼤樓, 倫敦, 英國
2021
首獎
Harold and Arlene Schnitzer 視覺藝術獎, 波士頓, 美國
2018
科技融藝人才國外駐棧創作, 臺中, 臺灣
2017
銀獎
文創之星加值競賽「創意概念組-文化科技」, 臺灣
2017
天空創意節-50萬組, 臺北, 臺灣
2017
第2屆「jpg墼樂實驗室」, 臺灣
2017
文創產業圓夢計畫-新創事業組, 臺灣
2017
入選作品
國際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Joint-WOCMAT), 臺灣
2016
科技融藝人才國外駐棧創作, 臺中, 臺灣
2015
視覺藝術類 入選
藝術新秀, 臺灣
2015
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 臺灣
2014
入圍
臺北美術獎, 臺北, 臺灣
2014
入選
流浪者計劃, 臺北, 臺灣
2014
數位藝術人才海外駐棧計劃, 臺中, 臺灣
2014
硬地音樂錄製及行銷推廣補助案, 臺灣
2013
海外藝遊專案,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