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碩士
2016中央美術學院交換 碩士
2013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學系 學士
孫培懋,出生於臺灣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2016下半年於中央美術學院進行為期半年的交換學生計畫。作品彌漫著一股奇詭的華麗,顯示了「類電影」的戲劇緊張感。人工造景是孫培懋覺得相當特殊而有趣的人文產物,這些造景也建構了對自己成長土地的第一印象。穿梭於彷佛電影場景的複雜空間,感受畫面中的奇異氛圍。
孫培懋在2017年以「遊園系列」作品獲得臺北美術獎的優選,該系列也在隔年受到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教授策畫邀請,參與了位於東京白金區的臺灣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的臺灣藝術家聯展。臺灣在80年代開始興建了相當多的中小型遊樂園,各單位均無視出生率及總人口數從80年開始驟減的現象,持續改造及擴建著許多大型廟宇、學校及工廠。直到進入千禧年後出生率才總算開始持平,但是因為社會少子化、老年化現象,加上工廠外移,導致早年的這些兒童樂園及廠房等經營不善大量倒閉,也因此興盛起臺灣地區的廢墟美學的表現形式,例如臺灣電影新浪潮時期的名導楊德昌、蔡明亮等,也經常將廢墟作為重點場景,追憶那些已然逝去的繁榮,並封存著眼下的蕭條與曾經的美好。
在「遊園系列」的作品當中,孫培懋將臺灣早期遊樂園區裡經常出現的那些,並不真正屬於臺灣的大自然生物,例如斑馬大象、中國神話故事中的雕塑等元素重新建置到作品畫面裡,用一種自嘲似的視覺品味,重塑出臺灣人的共同成長經驗。透過反透視的構圖原理,孫培懋將畫面中異化的視覺元素用一種像是地圖的方式重組成一個龐大的虛擬場景,在畫面中的不同小角落,各自發生著不同的小故事。
不同於廢棄樂園空間、宗教廟宇等人造物及建築空間作為主軸的「遊園系列」,孫培懋在2018年發表的個展《愛愛》當中,將新的繪畫主題鎖定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中所產生的各種情境劇場。在情感關係當中,人與人之間進行著各種單向或是雙向的行為活動,就像「遊園系列」時的「造」景那樣,孫培懋在這次個展的新系列中「造」出一個個戀愛中的男女,在各種場所、各種行為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心理情境。若說「遊園系列」中孫培懋將場景主角化、人物背景化,那麼這次個展發表的新系列作品,就像是「遊園」中所發生的近景截圖。在新作畫面中,人物角色成雙成對、抑或落單萎靡,他/她們積極地進行著各種活動,但在肢體與表情上卻又顯得無力與絕望。就像在愛情裡總會碰上的挫折一般,喜悅與苦痛,也只暫存在那短暫的一瞬之間。孫培懋就像是側寫師或心理分析師那樣,替畫面中的角色形塑一種與肢體表現並不相互對應的情緒表情,讓觀者在閱讀作品時發現畫面中的各種矛盾,使觀者產生更多的懷疑與更多的自我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