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峯誼
  • 出生年

    1979

  • 出生地

2016英國牛津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所 博士
2007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 碩士
2006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 碩士
2002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 學士
2024 - 紐約 ISCP 駐村策展人
2023 - C-LAB CREATORS 進駐團隊(策展人)
英國牛津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所博士,曾任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臺灣研究學程召集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認同政治、國族主義、政治意識型態、情感社會學、論述分析,著有博士論文《當代台灣社會的中國人與台灣人認同》(英文)。近期從事獨立策展與藝評工作,文章散見於《今藝術&投資》、 《藝術觀點》、《報導者》與《數位荒原》等雜誌與平台。策展主題圍繞在神秘主義、宗教學、後人類理論、科技藝術等,策劃「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2019)、高雄市立圖書館「跨維度傳導:藝術、科技、神秘主義的共時相會」當代藝術暨圖書雙聯展(2020)、2020 台灣美術雙年展水谷藝術平行展「倒置理型動物園:想像人性的終極他者」、「親愛的博拉克·陳」(2021)、「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2022)。2023 年 C-LAB CREATORS 計畫「導體大系:跨物態感知技術日誌」駐村團隊與 2024 文化部補助紐約 ISCP 駐村策展人。 製作 podcast 節目「跨維度播音」。目前工作與生活於台灣台北。
8作品
9展覽
37出版
作品選集
台灣現當代藝術裡的神秘應用國族認同(2024 ISCP 開放工作室發表)
其他 / 2024
跨維度播音:podcast 計畫(第一季)
其他 / 2023
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
其他 / 2022
親愛的博拉克·陳
其他 / 2021
倒置理型動物園:想像人性的終極他者(2020 台灣美術雙年展平行展)
其他 / 2020
跨維度傳導:藝術、科技、神秘主義的共時相會
其他 / 2020
共和之後:第六屆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台灣策展單元
其他 / 2019
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
其他 / 2019
2024
展覽
台灣現當代藝術裡的神秘應用國族認同(2024 ISCP 開放工作室發表), ISCP, 紐約, 美國
2023
展覽
跨維度播音:podcast 計畫(第一季), Online podcast, 臺北, 臺灣
2022
展覽
鄉愁是⼀⾯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 鳳甲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22
展覽
神眷之地:尼泊爾當代藝術特展, 丹之寶藝廊, 臺北, 臺灣
2021
展覽
親愛的博拉克陳, 本事藝術, 臺北, 臺灣
2020
展覽
跨維度傳導:藝術、科技、神秘主義的共時相會,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高雄, 臺灣
2020
展覽
倒置理型動物園:想像人性的終極他者(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平行展), 水谷藝術, 臺北, 臺灣
2019
展覽
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 水谷藝術, 臺北, 臺灣
2019
展覽
共和之後:2019第六屆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台灣策展單元, 水原市, 南韓
2019
展覽
聖化的迷思:政治、身體美學、國族統制, NexUs Culture Nepal, 加德滿都, 尼泊爾
2025
展評
「金剛經.諸相非相」:兼論佛教在臺灣當代藝術裡的表現
2024
展評
2024 年惠特尼雙年展:認同政治外的政治
2024
訪談
詭譎、不安,與顫慄作為對結構暴力的無聲抵抗:河仁順與她的藝術實踐
2024
展評
新紀元運動裡新的超驗主義:評 Theater of Energies 展覽
2024
訪談
現代式的女巫集會作為父權社會與競爭個人主義的反抗:訪談藝術家艾蜜莉·科安​
2024
訪談
群島般的複數未來:訪談 2024 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菲律賓國家館策展人卡洛斯·奎江
2024
書評
通往生態化成政治/藝術的航圖:關於《後殖民的人類世:生命的展演政治》
2024
文章
導體作為質能的象徵化概念:兼論神秘物存在基礎
2023
展評
淺談宗教神秘主義與台灣近代藝術史: 高雄市立美術館《民.間》展覽
2023
展評
死亡與重生之旅:臺北市立美術館「無垠之森」展覽
2023
藝評
關於希瑪利.辛格.索恩的四杯特調(feat. 藝術家林怡君)
2023
訪談
全球情感景觀裡的吟遊者:專訪藝術家哈桑·汗
2023
期刊論文
策展作為一種宗教倫理實踐:談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
2022
展評
新自由主義情慾市場裡的相對剝奪感:曾慶強個展《痛苦與歡愉》
2022
文章
台灣當代藝術裡鬼神顯現的技術追問
2022
文章
從在地主體到普世議題:韓國當代藝術的神秘學表現與應用
2022
展評
唯心式計算機演算主義:劉呈祥「築思構界」展覽
2022
藝評
當日常成了荒謬 荒謬成了日常 防疫解方 請定時服用黃海欣黑色幽默
2022
展評
是惡靈還是驅魔師?談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現代驅魔師」
2022
訪談
觀點轉換練習簿:關於林沛瑩個展《互生Inter-(Being) 》 的三個提問
2022
藝評
從9/11到COVID-19 從占卜到NFT 金氏徹平「塔」的變與不變
2022
藝評
《靈界迴路》:事件視界、輪迴、精神分析與缺席的東南亞未來主義
2022
期刊論文
China’s Religious United Front and its Passive Resistance in Taiwan
2021
展評
情感共嗚下的邊界消解與成形:評陳庭榕《諧波失真》
2021
展評
思考政治化集體歉疚的可能:評吳其育「封閉世界的設定集」
2021
訪談
不丹當代藝術的現代性折衝:專訪丹之寶藝廊
2021
展評
我們從未「從未現代過」:評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上)
2021
文章
液態現代性加速下的訊息重組:評《液態之愛》
2021
期刊論文
Chinese and Taiwanese Identities in Taiwan as Epistemic Challengers
2020
藝評
《超自然神樂乩》的求仙之旅:論文化情感與意義的劇場再現
2020
文章
自經驗至論述修補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當代藝術談另類醫療的時代意義
2020
展評
你不曾去過的「台灣聖山」
2019
展評
人類文明意志的延伸:吳權倫的「馴國」
2018
文章
為何經歷皇民化的台灣人支持國民黨:價值競合的台灣政治
2016
期刊論文
Diverse Facets in Identities and Party Affiliations of Native Taiwanese Elders.
2016
期刊論文
Benevolent self vs. malignant other: The East-West antagonistic narrative of Taiwanese people’s Chinese identity.
2016
學位論文
Duelling Identities: Dimensions of Dual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