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譽仁
  • 出生年

  • 出生地

2004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碩士
2000國立藝術學院(現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學士
陳譽仁是位生活於台北的獨立藝評人。他的寫作以臺灣美術史為主題,特別著重在藝術作品與藝術家在台灣社會裡的角色,文章散見於《人本教育札記》(專欄文章)、《藝術家》等藝術雜誌。

他的研究結合了文獻研究與理論反思,藉此對藝術與其社會脈絡做出更為適切的解釋。陳譽仁起步的著作是日治時期的靜物畫研究,藉由事物探討藝術教育與文化差異。之後他在2009年開始了獨立藝評人的生涯,觀察藝術自主性在戒嚴時期的狀態。相對於形式主義視角,此時的文章均以「戒嚴沒有藝術自主性」為前提撰寫,並且大方地將社會層面帶進研究中。

他也探討藝術家如何以複雜的方式參與當代台灣社會。藉由個案研究,他探索著藝術的社會意義、暗示或是其政治潛力,認同、社運與藝術機構也在此相互交纏,形構出藝術的創造力或者無能為力。對他而言,這些因素均讓他不時回頭比較、重估藝術自主性在當代臺灣的處境,這也引領他至一個在台灣仍持續進行的殖民歷史。
0作品
0展覽
33出版
2016
文章
鈴木貴彥的當代地誌學與「極樂核能假期」
2016
文章
【錢江衍派】:台灣社運裡的家庭故事
2016
文章
薰風:林之助的纖脆現代性
2016
文章
「唯我一人脫逃,來與你報信」-張恩滿的【台灣原住民獵槍除罪化】(下)
2016
文章
「唯我一人脫逃,來與你報信」-張恩滿的【台灣原住民獵槍除罪化】(上)
2015
文章
物的創作動力學
2015
文章
鈴木貴彥:檳榔攤的當代地誌學
2015
文章
奇美文物館:處於行政與部落主體性的困境中
2015
文章
災難與返途之宴--張恩滿作品中的自我認同與文化象徵
2015
文章
當反黑箱碰上白盒子:太陽花社運與台灣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
2014
文章
人之島的選擇:蘭嶼的統一超商爭議與邊陲的記憶
2014
文章
典藏品與當代台灣的觀眾:秦雅君與劉榮祿的「我在中山劉公館」
2013
文章
破碎的海岸線:范曉嵐的《未竟之路》
2013
文章
哈瑪星代天宮:台灣寺廟的許多世界
2013
文章
徘徊在遷徙與災難之間:萬山岩雕與茂林三村的當代處境
2012
文章
鏡像裡的Formosa:林莉菁的圖像小說與台灣漫畫的發展
2012
文章
眼界裡的西方:約翰‧湯姆生的福爾摩沙之旅
2012
文章
陳澄波:學院美術的幻影旅程
2012
文章
台灣現代工藝之父顏水龍:馬賽克壁畫裡的美術與現實
2011
文章
在檜木倒下之後:日治時期畫家塩月桃甫與霧社事件
2011
文章
藝術的代價:蒲添生戰後初期的政治性銅像與國家贊助者
2011
文章
等待畢卡索:台灣西洋美術展的一個側面
2010
文章
舊主體與新邊緣:回眸臺灣美術發展中的島嶼意象
2010
文章
減法的極限:林壽宇的回歸與台灣低限主義前史
2010
文章
藝術在哪裡?1980年代的臺灣行為藝術
2010
文章
1960年代臺灣現成物創作脈絡
2009
文章
在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之間--李再鈐的〈低限的無限〉
2009
文章
布爾喬亞洪通:保守鄉土畫家的意外反發與其沈寂
2004
文章
2002
文章
2008
論文
事物的光影:日治時期台灣美術與原住民文化展示的交錯 (1895-1945)
2004
論文
生活與創作 : 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靜物畫與現代生活的成立
2002
論文
近代化與民族之痛--王白淵與《臺灣美術運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