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聖閎
  • 出生年

    1980

  • 出生地

2020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博士
2008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碩士
2003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學士
藝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專任 助理教授。曾任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2017-18)。自 2004 年起參與臺灣當代 藝術評論的寫作與討論,曾獲得第九屆數位藝術評論獎首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 會藝評台「台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特別獎。文章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藝 術家》、《藝術觀點 ACT》、《現代美術》等專業藝術雜誌及美術館出版刊物。
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當代錄像、行為表演及身體性創作;關注當代加速度政治下的 生命政治課題,聚焦於科層機器對身體行動和耗費模式之影響,並且在此基礎之 上,持續反思在地藝術理論的生產與擴延。相信藝評人在當代不變的角色,是作 為藝術家的長期陪伴者與對話者,以及作為一位梳理在地藝術論述的掘土者。同 時也深信,臺灣當代藝術可以從自己的展演成果裡,發展出具有獨到觀點、可與 各國藝術世界分享的藝術理論,而藝評寫作可以為此事作出貢獻。
0作品
0展覽
146出版
2013
展覽
餐桌上的未來, 關渡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1
展覽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謝春德個展「春德的盛宴」, 威尼斯, 義大利
2010
展覽
2010關鍵字:潛雕塑・租借・劇本, 朱銘美術館, 臺北, 臺灣
論文
2020
論文
謝德慶機器:極限布置與耗費美學
2018
論文
科層時代的藝術生產之境:從「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的策展問題意識談 起
2014
論文
從直接攝影到「非影像」書寫:以張照堂影像美學和〈非影像筆記〉為線索
2013
論文
消耗的生命、徒勞的身體:論台灣當代藝術中的自我耗損與過剩勞動
2008
論文
《從哲學化到體制化:早期觀念藝術的終結、離散或轉型》
2018
文章
原生理論、地理測繪,以及影像的身體動力學
2018
文章
全境觀伺之眼:談《巨神連線》系列的攝影實踐
2018
文章
如何思考評論的在地性?「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 2018 年度論壇」後記
2018
文章
從攝影實踐的擴充到學院困境:也談《新活水》上的攝影論爭(上)
2018
文章
從攝影實踐的擴充到學院困境:也談《新活水》上的攝影論爭(下
2018
文章
展演追憶筆記:關於《1:00am》與與身體的忘卻
2018
文章
將現實迫為虛構的力量:《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與活勞動之網
2018
文章
還給攝影一具身體:從〈銀鹽的焦慮〉談攝影實踐論的空缺
2018
文章
寓居於黑:談袁廣鳴的《向黑》及其爭議
2018
文章
談「空氣草」的植物性意象及其強⁄弱策進
2018
文章
如何錄下一檔將臨展覽的鬼魂?談黃奕翔個展「出去一下,等等回來」
2018
文章
Re: 超商座位區裡的異世界生活:關於崔廣宇的新作與其抗辯式身體
2018
文章
宏觀檔案陳列學與「物」的耗費時限:關於「BOUNDARY 邊界」李明學個展
2018
文章
回望「南方以南」:人之聚集、故事敘說,以及肉身性的知識培植
2018
文章
那些「能有所不為」的生命:談〈佛法左派〉與陳界仁的帝國批判限界
2017
文章
群策群力年代:談 VT Artsalon 非常廟與其創造的「藝術鄰坊」〉
2017
文章
錄像的詩性領地與台灣數位藝術的倒退未來
2017
文章
紀實如何轉向虛構,或再復返?
2017
文章
民俗凝視‧語境摺疊:評「近未來的交陪」的策展思考
2017
文章
如何與定形化的視覺知識告別?或從民俗影像的樣板與創新談起
2017
文章
破繭之前的形式美束縛:談無垢舞蹈劇場《潮》的獨舞段落
2017
文章
攝影書的兩種抵抗:談沈昭良《台灣綜藝團》的出版意義
2017
文章
銜尾蛇時間裡的日常:談陳萬仁個展「旋轉世界的靜止點」裡的電玩式身體
2017
文章
從總統西裝到女巫石:談《尚未指稱的對話》與參與式展演的敘事難題
2017
文章
在一枚導彈視野中顯影的島嶼:談吳其育的「時間 91 平方米」
2017
文章
「規模美學」與姚瑞中的「巨神連線」系列
2017
文章
一直在現實社會蹩腳地擬態著:短評廖建忠的「行至兩光之地」
2017
文章
視線調控下的親密觀看:談何采柔的物件敘事
2017
文章
以父之名:談林羿綺「琥珀之夢」中的身體影像
2017
文章
概念的瀰散 ‧ 關鍵字的聚合北美館展覽「朗誦⁄文件」〉
2017
文章
滯留時間荒漠之人:談朱駿騰《八月十五》中的繞行身影
2017
文章
那張壁紙是永遠跨不過的海:談廖祈羽的個展「河不停流」
2017
文章
手執炭筆之人:談高俊宏的「棄路」與其精神地理素描之路
2017
文章
在時延美學之外:謝德慶作品中的空間問題
2017
文章
槓桿另一端的歷史艱難:短評黃立慧個展「時間的女兒」
2017
文章
望向時間的深邃地層:談李基宏「佈展中」的工作中影像
2017
文章
從「空氣草」到「交陪境」:談一種原生性藝術理論的可能
2016
文章
未曾打開的論辯,尚待轉型的機制:2015 年臺灣當代藝術觀察
2016
文章
業餘者的政治
2016
文章
裸‧空間:談林人中的「邂逅計畫——兩個人的展覽」
2016
文章
從「Assemble」談藝術計畫⁄行動的可見性枷鎖
2016
文章
那隻不曾放開的手:談蘇匯宇的「午夜場」
2016
文章
午夜之後,一個人轉電視:關於蘇匯宇「午夜場」中的情慾身體
2016
文章
在攝影之前:陳敬寶「迴返計畫」裡的虛⁄實影像
2016
文章
美術館裡的長夜無眠:關於蔡明亮的《無無眠》及其影像裝置
2016
文章
寫在一個學運世代的畢業季前夕
2016
文章
憂鬱的無頭者:陳敬元繪畫創作中的人間學軌跡
2016
文章
設想一種視覺行動主義:短評「後莫拉克 - 陳伯義個展」
2016
文章
Pokémon Go 現象與文化投機者的幻夢
2016
文章
世界的圖景裡頭可有我們的身影?關於臺北雙年展 1996-2014 的幾道論述速 寫
2016
文章
荒野的呼喚:吳思嶔「澳大利亞」個展中的邊界思考
2015
文章
政治、影像與土地:2014年臺灣當代藝術的三個觀察切面
2015
文章
混種、交織纏繞與藝術知識的肉身化:談「鬼魂的迴返」的地方性生產
2015
文章
多頭(聲)者、歷史復現與行動殘跡:行動—錄像中的三種當代表演性
2015
文章
展覽的跨地理流動,與「非關地方」的情感困境
2015
文章
身體拓樸與島嶼反思:關於 2014 臺北獎的兩點觀察
2015
文章
在激烈賁張和迂迴隱匿之間:「食物箴言」裡的欲望和身體
2015
文章
現在時間暫時停止:318 學運、彌賽亞與預兆式政治
2015
文章
電影實踐的諸種當代擴延,兼論《冬冬的假期》電影場景複訪行動之意義
2015
文章
從「徒勞」身體到真實性召喚:緊縮現實下的臺灣行為錄像創作
2015
文章
田野的誘惑與藝術史的重新評估
2015
文章
觀看的艱難:薩爾加多的鹽地與凝視
2015
文章
當代影像實踐中的(政治性)潛能
2015
文章
藝術機制裡的兩種越界手勢:關於邱昭財的暗室與賴志盛的白盒
2015
文章
一位成功藝術家的真實幻見:從「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談起
2015
文章
關於「民族誌轉向」的幾點延伸思考
2015
文章
可感的現實如何製造?談北美館的「製造 x 意義:在後石油之前」
2015
文章
荒蕪在「真相達文西」特展背後的藝術史教育問題
2015
文章
供養的體系:從藝術圈中間層工作的消失談起
2015
文章
在重訪歷史之前:以影像布置為錨點的錄像藝術史書寫
2015
文章
與日常生活共舞:談「愛麗絲的兔子洞」裡的辯證性實踐
2015
文章
不(可能)純粹的藝術:談「假動作 10—純藝術」
2015
文章
扁平化與單向化的藝術經濟
2015
文章
招魂影像:談許哲瑜的「麥克風試音」與其近期的敘事轉向
2015
文章
「繪畫之思」的迴返:短評王璽安個展「一片之中是無垠」〉
2014
文章
影像、互動與敘事生產的三位一體:從電玩與當代數位藝術研究匯流中的兩個 切面談起
2014
文章
我們如何擁有藝術作品?關於典藏展的創造性展示
2014
文章
荒蕪的生命與空缺的凝視:現當代藝術中的幾種荒地形象
2014
文章
藝術家:社會結構的終極逃逸者
2014
文章
行為、裝置與錄像的模糊交會:從台灣錄像藝術史書寫中的類型化問題談起
2014
文章
生命的跟隨、複訪與同行:談林欣怡「復活‧餘地」中展開的活勞動網絡
2014
文章
我們可曾擁有過城市空間?太陽花學運中的集體創造力與抵抗機制
2014
文章
如何描述集體而匿名的創造力?
2014
文章
身體與空間的諸種厮磨:從《No.75》重讀王德瑜創作中的「思」與「非思」
2014
文章
有待穿越的「交流」迷霧:短評「亞細亞安那其連線」中的現實與虛構
2014
文章
藝術家如何重返敘事:蘇育賢與高俊宏
2014
文章
當現實淹沒了再現:從災難、創傷與苦痛的美學回應談起
2014
文章
角色扮演、實境秀,以及一場轉入影像文體的機制批判
2014
文章
學運之後的美術館空間
2014
文章
夢遊者與漫遊者的相遇:電影展覽中的觀眾身體
2014
文章
人與世界之關係的重新斟定:或從「劇烈加速度」中的寰宇主義問題談起
2014
文章
誰來與我們共舞?2014 臺北雙年展的對話平台與知識生產
2014
文章
「好看」的展覽究竟意味著什麼?
2013
文章
被壟斷的知識,與台灣館的再現性神話
2013
文章
「說不」便是積極抵抗的起點:關於藝術工作現場的內在傷害
2013
文章
作為幻影的「亞洲」,或作為媒介的「亞洲」
2013
文章
友誼交換式勞動的兩面性:談「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及其推進
2013
文章
從偶像製造到團隊作戰:淺談近期臺灣當代藝術生產與合作模式的一些問題
2013
文章
田野調查,一個當代藝術實踐方法論的初步探問
2013
文章
擺盪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知識圖景
2013
文章
在過剩的藝術家生產線之外,我們還能擁有什麼?
2013
文章
為了等候________的到來,焚而不毀
2013
文章
「2010-2011 臺北數位藝術獎 動態影像類作品回顧」觀察
2013
文章
張照堂的影像詩學與「找路」美學
2013
文章
從超越性身體到媒介化身體──關於漢斯・貝爾亭的「身體-圖像」論延伸
2013
文章
影像、行動,以及藝術機制的聖像化邏輯
2013
文章
在現代性的破滅幻象,與影像行動的考掘之後
2013
文章
是什麼讓藝評寫作仍然是件值得投入的事?
2013
文章
作者的聖像化與隱性擴權:從葛羅伊斯的「自我設計」談起
2013
文章
駐足影像之前,及其不滿:重看沈昭良的「幻影現實」
2013
文章
生命的展示形式與其減損:關於「我是小黑」的爭議
2012
文章
那些被丟進字紙簍裡的史與評
2012
文章
旁觀,或轉入抗爭生命的藝術
2012
文章
「疲軟」如何作為一種方法?
2012
文章
關鍵字引擎的就地組裝:從自我反觀到惡性機器
2012
文章
泅泳在無限迫近的感性徒勞裡:關於鄧兆旻
2012
文章
關鍵字:美感(或者,感性)
2012
文章
失控的迴圈,與不再有耐心的藝術世界
2012
文章
簡評「齁~再一下下嘛」中再次浮現的創作問題
2012
文章
在與混沌之物相遇的路上:關於逃離思想禁錮的影像書寫
2012
文章
以平淡冶煉澆鑄的影像之詩:林冠名
2012
文章
自體生產・生產自體──將淫穢、無用與剩餘物混為團塊的感性展示
2012
文章
繪畫行動中的自我還原:談「○度平面」展覽計畫
2012
文章
關鍵字:藝術世界、藝術體制理論
2012
文章
無名之眾的影像迴圈:談〈完美嫌疑犯〉的非人化處理
2011
文章
裂解的風景、振顫的眼:讀王璽安的「繪畫—物件」
2011
文章
移動中的微型城市:關於桑久保亮太的《十度感傷》
2011
文章
後設展覽的未來想像:關於周育正的「虹牌油漆」
2011
文章
關鍵字:徒勞
2011
文章
藝術家說II:再問:誰的美術館?兼談一個被虛假對立的體制現實
2011
文章
地方性的解索與再織:從《渾變》台日交流展的藝術工作倫理談起
2011
文章
臺灣當代藝術摘要:藝術介入、日常生活
2011
文章
告白者的真實話語:談黃華真的「家庭相簿」
2010
文章
從低限、觀念到特定場域:臺灣低限策略中的離散潛影
2010
文章
思的零度:低限主義的發展與轉進
2010
文章
當「日常生活」成為課題:藝術行動中的文化反省
2010
文章
臺灣當代藝術摘要:喃喃自語、頓挫藝術
2010
文章
緊鄰在日常旁側的(小)物件戰術
2010
文章
身體、話語到視域的「解索」政治:談余政達的「世界中的世界」個展
2010
文章
自我反觀抑或自我搬演?一個未完成的機制批判計畫
2015
首獎
第九屆數位藝術評論獎, 臺北, 臺灣
2013
101年度博碩士獎學金, 臺北, 臺灣
2012
「視覺藝術專業經營人才培訓補助計畫」補助, 臺北, 臺灣
2012
再探謝德慶之後:千禧年至今臺灣當代藝術「新身體性轉向」研究計畫補助, 臺北, 臺灣
2009
「臺灣藝文評論徵選專案」特別獎, 臺北, 臺灣
2007
視覺藝術藝評文選收錄於《2007年臺灣視覺藝術年鑑》, 臺北, 臺灣
2005
視覺藝術藝評文選收錄於《2005年臺灣視覺藝術年鑑》, 臺北,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