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數位藝術中心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以下簡稱DAC)的前身為士林第五肉品批發市場,在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期間,鑒於各國官方與民間均投入資源設立數位藝術中心或媒體中心,為鼓勵臺灣民間團體推廣數位藝術而設立,於2005年進行規劃設計,2006年變更為機關用地,由臺北市文化局委托「數位藝術基金會」經營。「數位藝術基金會」由舉辦多年科技藝術展演與台北數位藝術節,與長年推廣科技藝術的「在地實驗」(ET@T)負責人黃文浩籌組,2007年成立後,DAC於2009年6月對外正式營運。相較於美術館空間,DAC最初的定位便是以研發、實驗、創作、育成與交流等為其核心目標,中心設立包含展場空間、網路服務區、互動裝置實驗室、攝影棚等設施。

開館前後共舉辦11屆「台北數位藝術節」,DAC除了為國內外數位藝術創作提供技術發展與交流外,亦長期舉辦聲音、數位製造/控制、技術開發等工作坊與講座等,成為臺灣數位藝術與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2012年以新媒體藝術策展為主的「噪咖事務所」開幕,2013年合作創立結合數位製造與實驗創新的「動態自造實驗室」(Fablab Dynamic),成為臺灣連結國內外數位藝術中心、機構與當代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但2015年市議員陳孋輝要求臺北市文化局檢討營運方針、主張刪除DAC補助預算,另以館所參觀人數不足作為檢討標準。除了2016年預算遭刪減外,文化局更向數位藝術基金會發文表示合約於2017年3月6日終止,並於同年4月暫時熄燈,此舉引起臺灣藝術學界一陣譁然。

2018年開始,DAC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接手營運,時任執行長駱麗真表示,由於DAC的經費與過往編列條件的落差,使得定位上難以像過往以研發與實驗為首要目標,核心目標將轉為以數位藝術為基礎的藝術發展,從藝術教育延伸和鄰里社群溝通,以及數位藝術相關專業的策展人,與藝術行政經驗的建立與傳承。2021新任執行長黃博志提出DAC hub的概念,將透過藝術家、設計師對公共空間的介入,邀請鄰里的參與,逐步將內外公共空間轉為友善社區的環境,期許成為促進臺灣數位藝術計畫與藝術家創作的實現基地。2021年第十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策展人陳湘汶(現為DAC藝術總監)受訪時,便認為DAC應從機構本身的中小型機構特質出發,思考自身在獎助分層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橫向連結、累積與串連不同的資源與網路,於此屆開始同時在外部場域與中心內辦理數位藝術節。(文/陳韋綸/2022)

參考出版品:
黃文浩,《給下一輪台灣數位藝術的文件:2006-2016》,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7。

參考網路資料:
拉菲,〈專訪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全球華文藝術網,2012.3。(http://artnews.artlib.net.tw/446/cover.html)
高子衿,〈命途多舛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典藏今藝術,2016.11。(https://artouch.com/art-news/content-3452.html)
林怡秀,〈以參觀人數決定實驗發展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不明將來〉,典藏今藝術,2016.12。(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3170.html)
蔡昀芝,〈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被閉館」,看政府的「佛系」文化推廣〉,關鍵評論,2018.5。(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150)
張玉音,〈視盟「入厝」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重新定位科技與鄰里〉,典藏今藝術,2018.6。(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4142.html)
ARTOUCH編輯部,〈藝術家黃博志接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打造DAC Hub,典藏今藝術,2021.03。(https://artouch.com/art-news/content-35576.html )
陳晞,〈How Do You Turn This Off ? 專訪策展人陳湘汶: 2021 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非池中藝術網,2021.12。(https://artemperor.tw/focus/4506 )
陳泰穎,〈藝術與數位的光:探訪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第八卷第七期,2009.7.15。(https://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2864&li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