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號倉庫」是臺灣舊鐵道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先驅,於1997年開始策劃,2000年開始正式營運,為臺灣第一個公辦民營的藝術家駐村工作室,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擔任主辦單位。「二十號倉庫」的再造計畫,始於當時的省文化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前身)時代,當時的處長洪孟啟於90年代時在美國看到許多藝術家將舊軍營、舊廠房、老舊空房子再利用,重新創造空間的案例,加上參觀了臺中藝術家黃進河租借火車站舊倉庫使用的工作室,便有了此構想,並委託東海大學建築系合作,積極向鐵路局提出了「鐵道藝術網路整體規劃」。
在規劃期間經歷921大地震,在地震前後兩階段的改建波折後於2000年開始正式營運,由「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第一個管理營運單位。統稱「二十號倉庫」的空間實質包含了20至26號共7座臺鐵貨物倉庫,空間規劃劃分成5項:主展覽場為約150坪的20號倉庫、藝文空間及辦公室、咖啡廳,作為實驗劇場的21號倉庫,作為藝術家工作室的22至26號倉庫,以及戶外展演空間。而營運的方針則是以四個方向為主:藝術展演活動規劃、藝術教育之推廣、咖啡休息區的經營和與駐站藝術創作者的互動,期望以此增加大眾對於當代藝術的接觸及認識。
而後十幾年間,營運單位經歷多次更替,2018年因逢臺中火車站整體大修建,臺灣鐵路管理局啟動「臺中車站鐵道文化園區興建營運移轉案」,「二十號倉庫」在經歷了將近20年的歲月,於2018年12月結束營運。「二十號倉庫」作為「臺灣鐵道藝術網絡」,也是「藝術村」的第一站,承先啟後地引動了「嘉義鐵道藝術村」、「新竹市鐵道藝術村」、「枋寮鐵道藝術村」、「臺東鐵道藝術村」以及「花蓮鐵道藝術村」於臺灣六個地方的鐵道閒置空間文化再造計畫。(文/楊傑懷/2020)
參考出版品:
.簡丹總主編,《在20號倉庫走過一千個日子》,文建會,2004。
.李宛慈、洪益祥、蔡媖美、蔡東榛主編,《臺中20號倉庫回顧-軌跡》,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