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文化Border Culture Art Salon
「邊陲文化」於1992年4月由郭憲昌、李昆霖、莊秀慧三位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的創作者所組成,地點位於臺南文化中心附近的崇明路上。1993年時搬至民族路和北門路交叉口的二樓,並且整修內部、裝潢。1995年由於租金問題,再搬遷至海安路上一棟老屋。每一次的換屋都讓「邊陲文化」成員重新思考作品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九零年代初的臺南,主要的藝文空間除了「高高畫廊」為重要的現代藝術推手外,其它的展覽場地如「臺南文化中心」與「中華藝文中心」,多難以接受前衛藝術類型的創作。由於三人畢業後回到家鄉臺南,發現臺南相較於就學時期所生活的臺北,藝術生態發展的狀況不盡相等,思索之後決定以「邊陲文化」的語意,代表在臺南的空間所實踐的實驗與現代藝術精神,對比當時臺北現代藝術環境的邊陲。不過成員也強調選擇邊陲,並不代表自己是邊陲,而是當藝術家面對自身,就是中心了,而當時李昆霖打造了一面手寫刻印「邊陲」,兩個字中間有一把榔頭,標誌著一種打破框架的思考方式,重新思考邊陲與中心的相對關係。
由於當時沒有公部門的補助機制,空間營運主要以成員繳交會費的方式運作,類似「合作畫廊」定期分享創作,展覽內容則包含內部成員的創作個展、會員的聯展與邀請的藝術家展。1995年「邊陲文化」邀請從法國留學回來的藝術家湯皇珍舉辦個展「臭河戀人」。當時湯皇珍的激進與面對身為藝術家創作的純粹,讓空間成員重新思考在合作畫廊運作狀態下的「邊陲文化」,其固定的繳交創作方式,失去了給予一個藝術家在創作上所能發揮的特質,因而最後決定暫停營運。空間結束後,李昆霖加入「新樂園」與「原型藝術」,而其餘成員亦持續創作。
2016年「齁空間」曾一度策畫「邊陲微光-台南早期藝文空間調研展I」,連結這兩個都以臺南老宅作為藝術基地的空間,透過田野調查文獻、文獻分析、座談等活動,並邀請當時活躍的邊陲文化成員展出,重現當年的部分作品,重新回看臺南九零年代初「邊陲文化」所發生的各項重要活動。(文/劉文琪/2019)
參考網路資料:
.侯昱寬,〈如果不曾見識到,青春不會如此精彩─邊陲文化〉,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2012
(https://aofa.tw/?p=35)
.簡丹,〈二號公寓和邊陲文化〉1992.5.01自立早報,伊通公園
(http://www.itpark.com.tw/archive/article_list/19)
.楊佳璇策畫,「 邊陲微光 – 臺南早期藝文空間調研展I」,齁空間,2016
(http://howlartspace.blogspot.com/2016/02/blog-post.html)
.蕭瓊瑞,〈有機的符碼 李昆霖的藝術發展 〉,李昆霖個人網站,2014
(https://reurl.cc/pDL2ba)
.楊佳璇,〈主流之外的集結場域─「替代空間」在臺灣的早期發展〉,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
(https://aofa.tw/?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