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蜜咖啡店Sticky Sweet
1987年解嚴前後是臺灣民主思潮解放,社會抗爭運動活躍的時期。1990年野百合學運將社會運動帶向高潮,1993年由吳中煒與蘇菁菁共同經營的「甜蜜蜜咖啡館」於此背景下誕生。

1991年,曾經參與過學運的臺灣大學學生在《臺大學生報》撰寫副刊〈甜蜜蜜的午後〉,輔仁大學學生則在1992年發行《甜蜜蜜》報紙,兩者皆屬於後學運時代蓬勃發展的地下刊物,內容多為惡搞、顛覆社會、無政府主義的言論和圖像,而這些左翼青年即是「甜蜜蜜咖啡館」最初的班底。吳中煒開設咖啡店的目的不是營利,而是為了建立一處可以聚集人的基地,並以一種游擊和戰鬥的姿態進行反文化活動。後來也吸引其他藝術家、小劇場工作者、地下樂團、藝文記者等在此廝混或發表作品。吳中煒靠拾荒所得到的物資裝飾咖啡店,並持續增加東西、改變店內陳設,在知識份子和藝文人士眼中就像是巨型的裝置藝術。「甜蜜蜜」的名聲打響後,吳中煒也隨之成為媒體宣稱的「素人藝術家」、「破爛藝術」代表人物。

1994年吳中煒離開「甜蜜蜜」,改由「台灣渥克劇團」接手經營,改名為「渥克咖啡劇場」,節目與客群大多延續了下來。店內除了作為小劇場、音樂、實驗電影或演講的發表空間,更舉辦「四流巨星藝術節」、「台灣同志藝術節」等活動,造成當時臺北一股小劇場熱潮,最後於1997年結束營業。(文/楊傑懷/2019)
 
 
參考出版品:
.林其蔚,〈台灣地下噪音:學運反文化之聲〉,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主編,《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立方文化與遠足文化聯合出版,2015。
.羅悅全,〈從治理的縫隙中迸發台灣聲響解放運動〉,鄧富權主編,《噪集:台灣聲響藝術家選集》,書林出版,2018。
.羅悅全,〈從學運到學院─台灣聲音藝術簡史〉,《典藏今藝術》,2007.03。
.游崴,〈地下與主流文化場域的交鋒—吳中煒與九○年代破爛視聽〉,《典藏今藝術》156期,2014.07。
.賴柔蒨,〈原來前戲已經是高潮了——小劇場導演陳梅毛談九○年代〉,《藝術家》,508期,2017.09。

參考網路資料:
.〈甜蜜蜜〉,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5326)
.〈咖啡劇場〉,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