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實驗Et@t
「在地實驗」於1995年成立於臺北,創始成員有黃文浩、陳愷璜與趙文琪,此一時期主要的企劃是由陳愷璜主持「人文論壇」,透過藝術社群連結,共同提出臺灣的文化議題與出口。

1997年「在地實驗」架設臺灣第一個當代藝術網站,1998年張賜福加入,並製作「在地實驗網路電視臺」。除了延續「人文論壇」的內容,更企劃「在地新聞」網路節目,將臺灣藝文要事透過網路放送至全世界。此時期所紀錄的大量訪談、展覽、聲音表演、小劇場和藝文事件的影音以及文字檔案,於2016年公開上傳至「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

2000年後「在地實驗」以「在地實驗媒體實驗室」為名轉型為創作團體及展演策劃團隊,著手進行對數位文化與技術的探索,此時核心成員有黃文浩、張賜福、王福瑞與顧世勇等。2000年「光音四濺」以徵件方式策劃實驗影片展覽;2003和2005年舉辦兩屆「異響B!as」為臺灣首次規模盛大的聲音藝術展演,透過公開徵選使得新一代聲音創作者崛起,其中「聲音藝術獎」的設立也奠定了「聲音藝術」在臺灣當代藝術中的地位。2004年「在地實驗」與王俊傑共同策劃國立臺灣美術館「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此展覽的關鍵意義在於以藝術史方法,在臺灣呈現國際數位藝術發展的樣貌。除了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展出,更嘗試透過國際論壇建立數位藝術的美學論述。

2006年「在地實驗」取得臺北市文化局「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的營運權,同年舉辦首屆「臺北數位藝術節」。2009年之後改由另組的「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以OT方式繼續經營,同年「在地實驗」成立「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著手開發《蕭賀文》機械操偶表演計畫。2011年由鄭文琦主編的網路雜誌《數位荒原》上線,透過《數位荒原》進行「Project Glocal亞洲城市串流」計畫,連結了臺灣與東南亞的藝術場景。2014年後「在地實驗」主要成員王柏偉、葉杏柔等人,啟動了「在地實驗計畫論壇」,以定期舉辦座談的方式進行跨領域知識交流。2017年「在地實驗」以「影音檔案庫」為基礎,與游崴共同策劃臺北市立美術館「破身影」展覽。為探究檔案庫的可能性,更於2018年與舞者劉守曜合作「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嘗試以全景攝影與虛擬實境技術詮釋表演藝術檔案中的「身體」與「動作」。正如成立的初衷,「在地實驗」持續以一種共享資源、開放模組的協作平臺,為臺灣當代藝術提供一處「不明狀態的烏托邦」。(文/楊傑懷/2019;校訂諮詢/黃文浩)

參考出版品:
.葉杏柔,〈著迷於不可名狀的「在地實驗」〉,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主編,《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立方文化與遠足文化聯合出版,2015。

參考網路資料:
.在地實驗網站(https://www.eta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