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藝術」創始成員包括李昆霖、王邦榮、林文章、謝宏明、葉啟鋒與陳美澍。原初為一群在臺南李昆霖畫室約莫30歲上下的年輕人,經常聚集激辯創作想法,維繫持續創作的氛圍。1990年代中期,當時臺南幾個重要的實驗藝術空間相繼關閉,包含「邊陲文化」、「新生態藝術環境」等,這群年輕人苦無地方展覽。1998年,因一次機緣與熱情,以月租三千元租下一間曾為酬神戲臺、空手道館的舊址,此為最初「原型藝術」於臺南青年路上的位置。
最初空間沒有明顯的組織方式,主要由曾經管理過「邊陲文化」的李昆霖與幾位具藝術創作經驗的成員開始,後來李昆霖的學生謝宏明以及陳美澍陸續加入,成為後來主要負責維運「原型藝術」的成員。空間營運上,由於當時尚未有公部門補助,經費多由空間成員自己籌募。而後舉辦的「二手物義賣」成為空間草創初期的重要收入來源,也才開始整建空間。
最初空間的人脈由李昆霖聯繫,1998年8 月1日開幕首展分作兩階段展出,分別是「幅源與界限1」(8月1-13日)與「幅源與界限2」(8月15-30日),共31位藝術家參展。展出者包含當時留學歸國藝術家、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學生、興於創作裝置藝術的幾位藝術家,以及與李昆霖深交的文化大學的友人。由於當時臺南的藝文空間多屬營利性質,「原型藝術」成為藝術家們進入商業體制前選擇展出的重要場所,也使「原型藝術」展覽滿檔。
1999年5月,擁有空間產權的城隍廟方以建物將拆除重做規劃使用為由,使「原型藝術」中斷檔期,暫停結束營運。直到12月臺南市文化處提供一棟內部拱形結構的歷史建築「臺南公會堂(吳園)」的地下室作為展場。一年半後因臺南市政府進行公會堂的整修工程,以「侵佔」為由迫使「原型」移至大德街66號的一棟老宅,此時空間的經營已趨於穩定,直到2005因租約到期而歇業。(文/劉文琪/2019)
參考出版品:
.楊佳璇,〈昨夜南風吹幾許,瞧望「原型藝術」〉,侯昱寬、楊佳璇、陳聿寧、鄭雯仙著,《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術空間回訪1980-2012》,佐佐目藝文工作室出版,2012
參考網路資料:
.陳美夙、謝宏明,〈關於原型藝術〉
(http://www1.etat.com/part/part_about.htm)
.楊佳璇,〈臺南公、私藝文空間生成與演變樣態概述〉,2019
(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