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迴光畫館Fotoaura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海馬迴光畫館」為李旭彬從美國學習攝影回臺灣後,2009年在臺南成立的攝影工作室,最初空間位在東豐路上,2010年11月才搬遷到目前的成功路。空間主要以「當代攝影」作為主要項目,透過教學課程,以美學、哲學、社會學等各種思考方式討論「影像」的可能性,同時也將空間作為展覽的實驗場所。
2009年,陳伯義與當代藝術團體「萬德男孩」參觀海馬迴光畫館而認識李旭彬,展開了當代藝術進入海馬迴的契機,以及後續一系列的藝術計畫與活動。從2010年開始合作至2013年,當代藝術展與原先空間攝影展覽檔次逐漸各佔一半。而展覽檔期的安排,從早期徵件到後期嘗試邀請展出,皆與藝術家討論出許多實驗性的嘗試。而空間營運資金,除了從2011年開始斷斷續續的申請國藝會補助外,多數仍由空間負責人李旭彬籌募。
由於組成成員包含攝影師與藝術家,在資源缺乏的狀況下成員形成一種自然的「交工」互助氣氛,協助彼此攝影拍攝或擔任臨時演員,空間成員最多的時期達20多人。不同領域創作方法間的交流也間接影響空間呈現,幾檔重要的系列攝影家展,如:王有邦、林柏樑、許斌等,都嘗試結合當代藝術展出的概念、佈展方法等。空間裡也不時有幾位他們稱為「小海馬」的一群臺南地區大學生、研究生固定參與活動,並經常舉辦不公開的聚會,例如「自己人學術研討會」,成員們將生活化的觀察以嚴肅研討會形式發表,而這些看似抒發創作焦慮期的活動也形成內部創作氣氛。其它系列的活動「月讀展系列」嘗試將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讓觀眾參與,而「批鬥大會」則是將各種不同藝術討論的氛圍拉進空間。(文/劉文琪/2019)
參考出版品:
.楊佳璇,〈總是有人要在下面撐著,攝影藝術的教育者-「海馬迴光畫館」〉,侯昱寬、楊佳璇、陳聿寧、鄭雯仙著,《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術空間回訪1980-2012》,佐佐目藝文工作室出版,2012
研究員訪談:
.李旭彬、陳伯義、蔡咅璟、吳宗龍、黃婷玉口述,劉文琪電話訪談整理,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