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美術Lionart Magazine
雄獅美術 (1971-1996)

《雄獅美術》(以下簡稱《雄獅》)為臺灣最早的藝文主題雜誌之一,是每月發行的月刊,自1971年3月創刊至1996年9月停刊,共計出版307期。除了作為臺灣本地的藝文交流平臺,《雄獅》雜誌引介的國際藝術作品、展覽或當代思潮等,在資訊取得不易的年代,是一窺國際藝術樣貌的重要窗口。

早期臺灣藝壇對於「藝評人」的角色分工還不甚清晰,許多曾經在《雄獅》發表文章的作者,皆為臺灣第一批兼任藝評人的藝術家,他們的書寫對臺灣後來的藝評發展影響深遠,也顯示了評論如何對臺灣藝術生態造成強而有力的擾動。譬如1991年至1993年之間,由倪再沁等人在《雄獅》引發的一系列關於「臺灣藝術主體性」的論戰,即是臺灣創作者面對全球化挑戰之際的深刻反思。

《雄獅》由李賢文創辦,雜誌創辦初期有家族企業「雄獅鉛筆廠」支持,加上李賢文在1977年開設的「雄獅兒童畫班」受到眾多家長青睞,足以作為出版事業的經濟後盾,使得《雄獅》某種程度上能夠避免侷限在特定商業或行銷目的,而保有高度自主和彈性的編輯空間。

在李賢文開放的經營策略之下,《雄獅》隨著歷任主編各自不同的學經歷背景、理想抱負和藝術觀點而不斷改變編輯模式,每一期刊物皆報導截然不同的內容,糅雜臺灣前輩藝術家、素人藝術家、民間藝術、中國藝術家和國際藝術等資訊,幾位代表性的主編有 70 年代中的奚淞、蔣勳,和90年代初王福東等。1976年奚淞擔任主編時,展現對於庶民和在地性的關注,和 70 年代興起的鄉土運動不謀而合。1978年蔣勳接任後,則是從視覺藝術的領域向更廣泛的「文化」擴展,同時兼容文學、戲劇、舞蹈、攝影、音樂等不同類型創作的報導和評論,開啟一種具有跨領域特性的視野。另一方面,因為蔣勳引介陳映真等左翼作家的創作,而使得《雄獅》在當時受到威權政府的特別關注。到了90 年代,隨著臺灣藝壇推翻舊有體制的風氣漸興,1991 年接任主編的王福東就以極具批判性和爭議性的評論風格將《雄獅》帶向另一個層次。

1996 年李賢文退休並決定將《雄獅》停刊,目前公司由其子李柏黎負責,持續出版藝文相關書籍。電子版本的《雄獅》月刊已全數於2011年上傳至「雄獅美術網」資料庫。《雄獅》多年累積下來的報導、評論、訪談資料和攝影圖像儼然是現在研究臺灣藝術史重要的材料。誕生於一個社會與政治保守、藝術的土壤一片貧瘠的年代,那時人們對藝術養分迫切渴求,《雄獅》求新求變的精神無疑對臺灣當代藝術造成啟蒙作用,反映了臺灣從70年代到90年代這一段從封閉到開放極端的藝術思想變遷歷程。許多《雄獅》曾經提出的倡議,譬如成立公共美術館、鼓勵企業贊助文化等等,今天都已成為文化政策的一部分。(文/楊傑懷/2022)

參考出版品:
《雄獅學:雜誌構築出的時代美學》,羅潔尹、吳慧芳、應廣勤執行編輯,高雄市立美術館、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4。
《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雄獅美術四十二年紀》,李賢文,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3。
《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陳曼華編著,國史館出版,2011。

參考網路資料:
「雄獅事紀」,雄獅美術網站(https://www.lionart.com.tw/web/SG?pageID=3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