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演性策展Performative Curating
目前在臺灣,對於操演性策展(Performative Curating) 尚未有一個清楚定義。主要從2000年之後開始被討論,除了移植源自於英文原文「performative」,翻譯作「操演的」,最早概念出現在語言學界英國分析哲學家約翰˙奧斯汀(John.L.Austin)在1965年的《如何以言語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操演的」語言,用以指語言中某些說話的本身就是一種行為(speech act),以相對於語言的描述(constative)功能。在臺灣也發展出不同翻譯的詞彙,如「踐履性」、「表演性」、「操演性」等。「踐履性」一字之出現,由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所共同翻譯格蘭.凱斯特(Grant Kester)的《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書中論及對話性創作更強調「踐履性」的藝術創作,藝術家透過與他者長時間交遇,積極介入公共議題為表現內容。此外踐履性也持續地出現在吳瑪悧的創作論述與方法中,如吳瑪悧與竹圍工作室合作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曾馨霈於《操演性策展:三個台灣展覽案例研究》論文中,則認為在臺灣當代藝術中「踐履式」多用於討論社區藝術、環境藝術等長時間偏人類學式的藝術實踐,是長時間、屢次重複的。「表演性」、「操演性」則皆較傾向表演藝術、行為藝術為主的展覽,在展覽期間所發生的事件,或現場表演(live art),如2020年由C-LAB舉辦「Re:Play 操/演現場」,邀請多位藝術家以操演性的介入,透過現場作品的調度轉換參與觀眾的感知,內容則探討從1990年代視覺藝術及小劇場中的身體如何展現在臺灣歷史脈絡中,從國家體制的規訓到日常生活的調控。
其他展覽,如2011年「活彈藥」(Live Ammo)則是透過模糊展覽跟生活之間的關係,將展覽空間中的展演進入社會真實中,提出「玩真的」的藝術演練,藝術家試著接近現實層面。展覽過程中讓觀眾服用藥物備受爭議的「使蒂諾斯之夢遊美術館事件」,藝評人陳泰松描述:「台北當代藝術館館方發出新聞稿,澄清該展與活動『只能玩假的,不得使用或發送任何真實藥物』[...],因為若非牴觸『活彈藥』宣稱『玩真的』的訴求,使其論述陷入矛盾的窘境,便是被指責不敢承擔行為後果的怯懦,形同一種背叛與出賣,[...]」
此外,關於「語言與行為的實踐」方面,2011年郭昭蘭在美國紐約的「台灣當代藝術」(簡稱「TCA 計畫」)策展論述中提及了這項計畫是一個「展演性策展」,「TCA計畫」邀請了六位非台灣藝術家,來參與以「台灣當代藝術展」為名的展出,藝術家被要求以假造的台灣姓名參與展覽。而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呂岱如的策展計畫「這不是一座台灣館」,將此策展計畫設定為言說行動,策展概念上將「國家館」的疆界取消,也在選取藝術家的國籍上打開藩籬,並設計至開幕前才對外公布計畫名稱。
張玉音在〈「台灣館」幕前與幕後:你以為的最高殿堂,原來是這樣被執行出來〉一文中描述:「2013年由呂岱如所策劃的『這不是一座台灣館』,開始有了國際策略主、被動性的轉向,雖然當時提案內容引發不同意見的討論聲浪[...],台灣館開始有將策展議題的策略觀納入提案的評估[...],台灣館和整個國際藝術社群的互動關係都是持續在變動的。」
2009年由張芳薇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的「這是誰的展覽?」,探討關於「展覽與觀眾」、「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的權力機制關係,其中也邀來身為策展人的徐文瑞轉換身份當起了藝術家在展覽中製作作品。在2020年疫情爆發後,張君懿策展的「給火星人類學家」則重新思考展覽的情境,邀請藝術家以網頁作為主要展覽場域,而實體展場中的展覽為延伸界面,如此模糊網路空間以及實體現場之間的主客關係,放大了展覽中非實體性的面向。
總體而言,對於臺灣「操演性策展」階段性彙整,除了視覺藝術展開與表演藝術頻繁的交流合作外,也可看見「操演性」(performative)在當代策展中的實踐,包含改變單一取向的藝術機制模式,同時也有部分聚焦在關注國家體制與權力之間的關係轉換。(文/劉文琪/2021)
參考網路資料:
.張玉音,〈「台灣館」幕前與幕後:你以為的最高殿堂,原來是這樣被執行出來 〉,典藏ARTouch,2019
(https://artouch.com/views/content-11420.html)
.熊月禽,〈再探威尼斯台灣館外籍藝術家爭議〉,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2013
(https://aofa.tw/?p=1185)
.張懿文,〈舞動展覽:台灣美術館策展的表演轉向 〉,Curatography,2020
(https://reurl.cc/qOgz0R)
.第11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入圍】吳瑪悧及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7sF4MHffQ)
.「活彈藥」
(https://reurl.cc/pWmeo8)
.陳泰松,〈哪個「真」的倫理 從「百人夢遊」談起〉,藝外雜誌 24期,2011
(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120/1328)
.非池中藝術網 | 藝壇焦點─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 專題報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YidqTdM0&t=288s)
.童詠瑋,〈現場藝術的時態:專訪C-LAB年度展覽「Re:Play 操/演現場」策展人莊偉慈、王柏偉、林人中〉,典藏ARTouch,2020
(https://artouch.com/views/exhibition/content-13346.html)
.「給火星人類學家」,林宏璋與陳貺怡訪談,2020
(https://martian.beauxarts.tw/tw/p/29/forum_performative_curating_20200919)
參考出版品:
.鄭惠文,〈從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談新類型公共藝術的展示與評論問題〉,頁19-39,《南藝學報》,2012
.格蘭.凱斯特(Grant Kester)著, 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譯 ,《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遠流出版,2006
.Judith Butler, 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桂冠,2012
.Judith Butler,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Theatre Journal, Vol. 40, The Johns Hops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張芳薇、陳書俞 ,《這是誰的展覽?》,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主編:呂岱如, 執行編輯:陳盈瑛, 英文編輯:Robin Peckha,《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這不是一座台灣館 (中英對照)》,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參考論文:
.曾馨霈,《操演性策展:三個台灣展覽案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郭昭蘭 ,《1960年代的羅森柏格藝術:朝向後現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