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藝術在台灣Avant-Garde Art in Taiwan
在八〇年代左右,「前衛」、「裝置」與「現代藝術」等詞彙,經常在同一篇文章裡被交替使用,前衛一詞在臺灣使用的語境,與作品是否呈現出時代語言,或與實驗性、新語言、新媒材等使用相關,成為用來形容「打破既有藝術形式」的詞彙。在歐美地區對於前衛藝術的討論中,可見該詞有兩種意涵,第一種是與激進的政治前衛主義有關,所指向的是,對社會具有顛覆性意圖的作品,藝術家試圖以藝術作品對文化的反省,來對社會與政治進行治療與改革;再者,則是與浪漫主義相關的閱讀脈絡,藝術家將社會中既成的形式語言納入作品,以浪漫化的方式,將現實的元素轉化為可被討論的客體。

從臺灣早期的發展脈絡來看,賴瑛瑛認為在白色恐怖之後,人民在思想上的禁錮與美術教育體系的僵化,使得社會批判性的作品遭到絕對的禁止,隱喻象徵性的表現成為較可行的方法。當時藝術家透過報章雜誌等刊物中導入的國際藝壇趨勢,如抽象表現繪畫、複合媒體藝術等,在年輕藝術家主導的「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現代版畫會」中發展出相對於主流體制的前衛藝術運動。在七〇年代,雖然鄉土運動對於的現代與傳統、西方與本土的檢討中,使得複合媒材的藝術浪潮逐漸式微,但在八〇年代左右,便再興起新抽象主義、新構成主義、表演藝術、裝置藝術等,朝向更多元且廣泛性的發展。

蘇新田在〈前衛性現代繪畫的意義〉中提到,前衛不僅與現代主義相通,在意義上,更隱喻了藝術的拓荒性與新變革,相對於傳統藝術形式,它更代表著進步與充滿實驗精神的運動。特別是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色彩與造型—前衛.裝置.空間」,該展覽不再以傳統的藝術分類作為架構,作品多半融合繪畫、雕塑、現成物等媒材,並以藝術家的觀念呈現出作品與空間的關係。雖然該展覽並未明確地指出前衛的意涵,但在展覽副標題中使用了「前衛」兩字,在〈陣痛開始:中國美術現代化的最新報告〉文章裡,謝東山便認為該展覽為近兩年間最前衛的展出之一。若是從媒材更替的角度來看,前衛藝術一詞在臺灣使用的語境,更接近歐美現代主義時期,藝術家對新媒材的使用與拓展,但在態度上,此種前衛,並非是在描述推翻傳統的、具顛覆社會性的藝術,而是在不同時期中,描述藝術與現代媒材結合的、創新的藝術語彙,尤其是在面對既成的藝術形式與傳統時,藝術家所採取的創作姿態與媒材上的政治性意圖。(文/陳韋綸 / 2022)


參考出版品:
.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原作者:Renato Poggioli),臺北市:遠流,1991。
.蔡佩君(譯),《前衛藝術理論》(原作者:培德・布爾格(Peter Burger),臺北市:時報出版,1998。
.賴瑛瑛,《台灣前衛:六〇年代複合藝術》,臺北市:遠流,2003。
.蘇新田,〈前衛性現代繪畫的意義〉,《臺北市立美術館季刊》第1期,頁68,1984.01。
.謝東山,〈陣痛開始:中國美術現代化的最新報告〉,《臺北市立美術館季刊》第8期,頁69-73,1985.10。

相關詞彙: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現代版畫會、超度空間、異度空間、裝置、錄像藝術、表演藝術、複合藝術
建議連結藝術家:張心龍、張永村、張正仁、莊普、陳界仁、葉竹盛、賴純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