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藝術展LGBTQ+ Art Exhibition
臺灣的同志運動從80年代因為很少人有勇氣「出櫃」,無法集結成廣大的聲音,而只有祈家威獨自一人站出來;90年代進入組織化;2000年代開始舉行大型同志遊行,同時教育部開始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2010年代同性婚姻法案的推動與反對,使同志運動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直到2017年司法院宣布當時的民法沒有保障同性婚姻,違反了憲法的原則。2019年同性婚姻正式合法化,使得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而受到國際媒體的關注。

2010年代之後,隨著同性婚姻法案的推動,視覺藝術的展演開始與社會運動的步調高度密切結合,眾多藝術家、策展人投入同志議題的創作實踐。2010年5月的「大女圖」是由何景窗、鄒逸真、羅浥薇、蔡明君、黃玄、鄭文絜、林青萱以及吳梓寧等8位旅居海外的臺灣女性藝術家舉行的聯展,於德國柏林展出,邀請洪韵婷擔任策展人,針對女同性戀、女性身體、認同和漂泊的處境等主題創作。「大女圖」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為第一個官方補助的同志藝術展覽。同年12月,同志主題書店「晶晶書庫」與「南海藝廊」、「H* ours」咖啡廳合作,策劃「GinGin空間計畫」,由高立哲策展,邀請15位藝術家以及次文化創作者,提出同志居無定所的遊牧狀態,並展現同志族群中位處「境外之地」的次文化面貌。2013年10月「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向立法院提出「多元成家立法草案」。隔年,藝術家陳漢聲在網路上發起「多元成展」計畫,回應並反問主流媒體對於同志議題的理解與報導。

鄭文琦在〈「多元成展」:行動分析與可能的意義扣連〉一文中,提到作為藝術行動的「多元成展」,開始集結於2014年,那一年也發生了「太陽花學運」,試圖藉此連結同志議題與社會運動的複雜關係。文中對照1996年婦女運動者彭婉如遇害,而引發的「女權火照夜路大遊行」,300多名同志參與了這項運動,喊出「婦女要夜行權,同志要日行權」的口號,卻有同志團體在上臺發言時遭到攔阻,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太陽花學運」的抗爭場域。無論是鄭文琦的評論,或「多元成展」的行動,都點出主流的「認同政治」無法代表性別少數的現實。「多元成展」計畫每一年至少策劃一檔相關議題展覽,2015年6月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你闔上雙眼我滅亡」,討論媒體中的性別如何被再現,為臺灣第一個在官方美術館展出的同志主題展覽;2017年的「新月球大飯店」與視覺藝術領域以外的工作者、娛樂產業合作,展出地點「濕地Venue」位於臺北林森北路一帶,標示出和性產業有關的意義;2018年的臺泰交流系列展,則是跨國與當時同樣努力朝向婚姻平權的泰國合作的計畫。2020年「多元成展」邀請游量凱、蔡明君,與其固定成員之一劉星佑合作,於臺南市立美術館策劃「不適者生存?」,討論性別少數在社會上作為一種「不適者」遭到刻板印象、污名化、霸凌或排擠等困難處境的議題。

2017年司法院大法官針對同性婚姻法案重新釋憲,為臺灣漫長的同志運動開啟了一道曙光,同一年「光.合作用」於臺北當代藝術館舉行,由胡朝聖策展,驕陽基金會贊助,是亞洲第一次由官方美術館主辦的同志藝術展覽,對照臺灣同志運動的歷程,別具指標性意義。展覽梳理出臺灣從60年代以來,同志在社會運動、視覺藝術、電影、文學、戲劇等不同面向的編年歷史,緊扣身份認同、社會困境、人性欲望、媒體、性少數生命故事等主題。(文/楊傑懷)

參考出版品:
潘小雪主編,《光.合作用 : 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臺北當代藝術館,2017
參考網路資料:
多元成展網站(https://coexisthibition.weebly.com)
鄭文琦在,〈「多元成展」:行動分析與可能的意義扣連〉,數位荒原(https://www.heath.tw/nml-article/coexist-exhibition-analysis-and-articulation-of-the-implications/)
「不適者生存?」,臺南市立美術館(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210)
相關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