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臺北縣(現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支持的幾個展覽計畫,與引進西方制度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形成鮮明對比,如1992年陳文茜策劃的「臺北縣中元普渡藝術節」結合了當代藝術與臺灣民間信仰。而1994年的「臺北縣第六屆美展:環境藝術」(以下稱「環境藝術展」)亦是其中一例,負責策劃本展的倪再沁是臺灣藝術本土化論述主要的推手之一,他於1991年所發表的〈西方美術・台灣製造〉一文直指臺灣藝壇缺乏對自身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認知。
「環境藝術展」的策展概念延伸自倪再沁對於土地的關懷,與當時政府提倡的政策不謀而合——90年代快速都市化造成城鄉差距、自然生態改變以及傳統產業式微等問題。為喚起民眾對土地的認同,文建會於1992年提出「環境藝術化」方針,又於1994年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在此條件下使得強調限地製作的「環境藝術」形成90年代中期以後特殊的文化景觀。1995至1997年的臺北縣美展皆沿用「環境藝術展」的形式,包含1995年林惺嶽策劃的「淡水河上的風起雲湧」以及1997年石瑞仁策劃的「河流:新亞洲藝術・台北對話」。
當代藝術公共化從此成為顯學,日益興盛的大型戶外藝術季是藝術家與策展人介入社會的重要平台,如黃海鳴策劃的「大地、城市、交響:嘉義裝置藝術展」(1997)、「歷史之心:鹿港裝置藝術大展」(1999);石瑞仁策劃的「九九峰當代・傳奇/藝術鬥陣」(1999)等,另有民間企業成立藝術基金會,如張元茜與富邦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土地倫理」(1998)、「粉樂町」(2001)等。(文/楊傑懷/2019)
參考出版品:
.林宏璋主持,林舒、呂岱如、陳韋鑑助理,〈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 金會委託研究計畫案,2004。
.王慧如,〈從評審到策展人——一九九四年「環境藝術」中的責任藝評制〉,呂佩怡主編,《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15。
.呂佩怡,〈在路上:九〇年代至今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呂佩怡主編,《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15。
.鄭慧華,〈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省台灣策展二十年〉,呂佩怡主編,《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15。
相關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