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感性
2007年林宏璋提出「頓挫藝術」一概念描述政治藝術在臺灣的缺席,並將此現象歸於臺灣在國際上未受承認的國家定位,造成年輕藝術家「所欲無可為之」的挫敗感。同年黃建宏發表〈微型感性:概述新感性的社會性〉一文以較為樂觀的態度認為年輕藝術家並非缺乏社會性,而是以「微型感性」對抗著虛偽空洞的社會性,甚至將之視為一條跨越過往「喃喃自語」刻板印象的路徑。「微型感性」作為一種新型態的美學主體,是一種將細微的、個人的感性加以放大的過程,這種感性以「逃逸語言框架」作為準則,所以沉默與喃喃自語是它經常的姿態。
1970至1980 年代之間出生的創作者,在千禧年世代交替之際進入專業領域,面對藝術進入更複雜的全球/在地實踐,而臺灣民主社會卻在虛無的政治口號中空轉和失效,「放空」和「可愛」成為應付過度壅塞的資訊社會兩種典型姿態。這兩種敘事語言是政經現實與巨型感性中所無法規範或不予以考慮的所在,於是「微型感性」成為「柔弱的」但卻有「溫度」的一種跳脫形式語言的力量。這種逃逸並不是置身世外,而是以一種更輕盈、靈巧的態度和世界協商或遊戲。
三年後高千惠發表〈Q力量的集合:台灣新世代「微/軟論述」的生產情境〉一文指出:在媒體助瀾,以及市場「輕薄短小」的趨勢之下,「微/軟論述」已成為一種「流行式的選擇」,由此派生弱繪畫、弱策展、軟雕塑、軟建築等譜系,是一股由「接納」轉為「策略」的新勢力。(文/楊傑懷/2019)
參考出版品:
.黃建宏,〈新感性:「可愛」與「放空」作為一種氣象生理學〉,《一種獨立論述》,田園城市文化出版,2010
.黃建宏,〈微型感性:概述新感性的社會性〉,《一種獨立論述》,田園城市文化出版,2010
.高千惠,〈Q力量的集合:台灣新世代「微/軟論述」的生產情境〉,《今藝術》207期,2010
相關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