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爭議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The Heart of History – Exhibition of Installation Art
「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爭議
「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源自於1997年鹿港鎮的舊船頭行遺址「日茂行」因都市計畫導致的歷史建築損壞並面臨拆除的事件。該事件引起地方居民與文史工作者對於歷史建物的搶救行動,後來經臺灣省文化處協調,由鹿港鎮公所、華梵大學建築系、空間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室及鹿港日茂工作室組成聯合小組,經鹿港鎮公所委外提出都市再造計畫,由台灣省文化處提供經費,邀請時任華梵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曾梓峰主持「鹿港日茂行歷史城區保存都市更新整體規劃」,而「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為計畫的一部分,並由當時已經與省政府文化處有多次合作經驗的黃海鳴擔任總策畫。曾梓峰認為舉辦裝置藝術大展的目的:「在於激發和活化民眾對於歷史空間的『想像』並進一步成為鹿港民眾對於未來地方發展想像的基礎與視野。」
該展覽共邀請了顧世勇、連寶猜、吳天章、黃步青、陳昇志等出生於彰化的藝術家,以及方偉文、郭博洲、莊明旗、黃明川、羅森豪,與建築師陳柏年共十一人參與。透過連續三個月每週末往返鹿港進行實地探勘,與居民間的對話作為發想,提出作品。當時預期在日茂行四週空間與街道上展出近一年,但作品在展出後不久隨即引起居民的異議與衝突:起先莊明旗的作品《醒來吧!鹿港》因採諧謔、挑釁的方式書寫文宣品張貼在街道牆壁上,伴隨大量眼睛圖像,引起居民的不滿與環保人士舉發;接著連寶猜的作品《國泰民安—溯著歷史的足跡》因將宗教塑像覆上鈔票外衣,遭居民要求更換展示地點;羅森豪的作品《新歡舊愛》遭鹿港鎮公所控告違反水利法;黃步青的《海水的記憶》、陳昇志的《蘿蔔偷蜜》與顧世勇的《2001年1月1日—回家的路上》皆遭到民眾的移動與破壞,策展團隊不得不暫時撤出《國泰民安—溯著歷史的足跡》等作品。
面對一連串與在地間的衝突,黃海鳴認為「在這些真實的衝突中,反而可以產生新的力量」,但此一說法當時也引起「新的力量是誰的力量?」以及「新的力量累積到誰身上?」的疑慮。後來經在地居民、里長及曾梓峰協商,召開工作協調會議,成立以居民為主的社區發展組織「新宮里歷史街區再造發展委員會」,同時請日茂行工作室擬定系列講座及相關活動,邀請專業人士分享社區營造、地方美學、當代藝術等相關內容,在九月舉辦「日茂饗宴—社區開麥拉」後,全部作品才在日茂行廣場前復展。同年,王墨林在文章〈前衛藝術的出路在哪裡?──鹿港裝置藝術事件我見我思〉中認為此事件:「勢必打造出一個更寬廣的思辯空間,在解嚴後的臺灣社會,這樣的思辯空間更是應該被接納的。民主的社會實踐,只有通過爭議不斷地發生到思辯才能完成。」(文/李奎壁/2022)
參考資料
黃海鳴,〈重現鹿港「日茂行」歷史空間—「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藝術家》48期,頁368-369,1999.01。
陳宜君,〈看熱鬧﹖還是看門道﹖–鹿港「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紀實〉,《典藏藝術》78期,頁252-256,1999.03。
陳文彬,〈醒來吧!藝術家〉,《台灣日報》,1999.01。
黃海鳴,《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2000。
鹿港的「歷史之心」何在?由誰定義?由誰拆除?,
http://english.fju.edu.tw/lctd/asp/theory/theory_works/14/references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