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博物館Museum of Tomorrow
明日博物館 (2007-2011)

「明日博物館」是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忠泰基金會」)發起的一項藝術展演計畫,從2007 至 2011 年一共舉辦五個檔次。透過忠泰基金會作為房地產開發商的母企業忠泰集團釋出的閒置基地,結合當代藝術、設計、建築、表演等領域,不定時、不定點地以遊牧方式介入城市中不同空間,建造臨時性的,甚至無牆的美術館展演平臺,以此突破美術館概念,也探討人與城市環境的關係。

2007年1月忠泰集團執行長李彥良創立忠泰基金會,其目標在於:「本於建築領域的知識與資源,結合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等各種跨領域專業,致力於城市環境之關懷與發展和創意培力……激發人們對於生活美學的想像與實踐。」同一年忠泰基金會便以「明日博物館」計畫揭開基金會的序幕。

「明日博物館」首檔展覽「theFLOWmarket」2007年1月在臺北市市民大道三段一處廢棄臺鐵倉庫舉行,由丹麥設計師Mads HagstrØm 策劃,是以一間24小時營業的超市探討當代消費議題。2007年3月第二檔展覽「HAPPY LIVING」在相同的地點舉行,邀請Akinori Oishi(日本)、ANTOINE + MANUEL(法國)、EBOY(德國)、Martí Guixé(西班牙),以及Filip Pagowski(波蘭)等國際知名插畫家、設計師,透過房屋造型的裝置,展示藝術家對於「住宅」的想像。2007年8月第三檔展覽「晴耕雨讀」是藝術家林銓居一件行為與地景作品,在臺北市內湖區一塊尚未開發的空地舉行。四周環繞高樓與工地的基地在展期間化為一畝稻田,藝術家在稻田中央臨時搭建的工作室實踐古代文人晴耕雨讀的生活。2011年10月第四檔展覽「垂直村落」在「中山創意基地URS21」舉行,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策劃,以大型戶外裝置,及未來都市提案,探討亞洲劇烈的人口成長、社會結構變化等議題。2010年7月第五檔展覽「風帶來光」在「晴耕雨讀」相同的地點舉行,呈現日本藝術家新宮晉的風動力雕塑作品。2016年「忠泰美術館」成立,其位址正是選在「明日博物館」首檔展覽的地點。

「明日博物館」的概念源自於臺灣傳統建商臨時搭建的、可拆卸的「接待中心」,就忠泰基金會的角度而言,早期對於「明日博物館」的嘗試,某種程度提供了一種對接待中心新的想像。關於這點,評論人沈柏逸提到:「這個交織『預售屋』、『博物館』二元特質的臨時性想像空間,一方面將『預售屋』其固有的實驗性空間造型展延至空間功能的實驗性,更有甚者這個實驗性的策略超越了傳統地產商樂於強調的『空間美學』而提升至『美學空間』。」沈柏逸進一步談到,「明日博物館」第三檔展覽「晴耕雨讀」更明確地緊扣房地產開發的營運邏輯:「『晴耕雨讀』不僅喚起了內湖在尚未土地開發前的自然記憶,同時也直視著『資本』運作邏輯下的城市變貌……。」觀察忠泰基金會從「明日博物館」,到後來將這種遊牧的精神延伸至「城中藝術街區」、「中山創意基地」等計畫,可以發現忠泰基金會將「城市空間」視為一個藝術、文化與美學問題,並在持續自省式藝術參與中,思索地產開發與建設在文化生產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文/楊傑懷/2022)

參考出版品:
《2007 – 2017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李彥良總編輯,田園城市出版,2018。

參考網路資料:
「明日博物館」,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http://www.jutfoundation.org.tw/project/2)。
〈十年藝術覓相知 從明日博物館到忠泰美術館〉,沈柏逸,ARTouch(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697.html),2016.11。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十年城市物語〉,吳牧青,ARTouch(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3849.html),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