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美術新人獎Hsiung Shih New Artists Prize
雄獅美術新人獎 (1976-1990)

「雄獅美術新人獎」(以下簡稱「新人獎」)是臺灣早期一項鼓勵年輕藝術家創作的視覺藝術獎項,由《雄獅美術》月刊創辦人李賢文設立。1976年開始在家族企業「雄獅鉛筆廠」的贊助下舉辦,並於1990年結束,前後一共舉辦了15屆,是臺灣最早由民間企業贊助的視覺藝術獎項之一。

正如今天眾多藝術獎項,每年度的得獎者名單在某種成程度上總是宣告一種藝術的趨勢、思潮、社會風氣或美學判斷,「新人獎」亦在這個過程展示了臺灣藝術發展的樣貌——開辦的第一屆名稱定為「青年繪畫比賽」,1978年第三屆之後才改為「雄獅美術新人獎」。1986年第十一屆開始,「新人獎」容納了更多元的表現形式,包括油彩、水彩、複合媒材、水墨、攝影、雕塑、版畫、裝置等,可以看出當時藝術創作者對於媒材選擇的轉向;1988年第十三屆更是以「立體造型與混合媒體系列」作為主要的徵件範圍。

在缺乏資訊、展覽場地和藝術市場的70、80年代,「新人獎」是少數能夠讓年輕創作者展露頭角的機會,在當時受到藝文專業人士高度關注,獲獎的意義如同進入藝壇的第一張門票。綜觀歷屆無論是入圍、佳作或首獎名單,很多人今天仍然活躍於視覺藝術領域,成為傑出的藝術家、擔任學院的教授或藝術機構的要職。

「新人獎」歷屆得獎作品展出的場地皆有所不同,包括耕莘文教院、臺灣省立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春之藝廊和國立歷史博物館等。1984年李賢文創立「雄獅畫廊」以後,從1986年第十一屆開始直到獎項停辦,得獎作品皆在雄獅畫廊展出。

在「新人獎」開辦以前,臺灣主要的藝術競賽如「臺灣全省美術展覽會」或「臺陽美術協會展覽會」等,長期存在傳統師承關係與守舊派系把持等人為因素。有鑑於此,「新人獎」設立之初便有意圖打破官方美展僵化的格局。1980年第五屆起,評審計分採初選、複選、決選三階段的方式,每年邀請不同的專家組成評審團;1984年第九屆起,則是與通過複選的參賽者進行面談、拜訪參賽者工作室,最後才選出新人獎得主。其評審制度在強調公開透明的前提下不斷調整。除此之外,從1982年第七屆開始,《雄獅美術》月刊增設「新人獎彙刊」,報導每年「新人獎」的評選過程、創作者訪談和作品評論,透過獎項和出版的相輔相成,呈現得獎作品和創作者更為立體和深入的脈絡。

1992年「新人獎」停辦後,獎項改制為「雄獅美術創作獎」,每年選出一位已有相當創作資歷,但未曾獲獎的中壯輩藝術家,直到1996年再度停辦。今天臺灣很多官方美術館、私人企業、基金會都有設立藝術獎項、競賽或贊助,獎項評選方法日益成熟,可以發現「新人獎」的各項制度,包括展出形式、論述出版和評審制度等,儼然成為一種參考範例,為臺灣藝術獎項的發展歷程留下深刻影響。(文/楊傑懷/2022)

參考出版品:
《雄獅學:雜誌構築出的時代美學》,羅潔尹、吳慧芳、應廣勤執行編輯,高雄市立美術館、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4。
《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雄獅美術四十二年紀》,李賢文,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3。
《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陳曼華編著,國史館出版,2011。

參考網路資料:
「雄獅事紀」,雄獅美術網站(https://www.lionart.com.tw/web/SG?pageID=3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