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人權園區事件The event of Jing-Mei White Terror Memorial Park
景美人權園區事件(2009)

景美人權園區前身為「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在戒嚴時期是政治、軍事及治安案件之審訊與羈押場所,2007年經國防部移交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建會)進行修繕,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文建會再委託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經營,更名為「台灣人權景美園區」。2008年隨著政黨輪替,園區名稱「人權」一度被捨棄,並規劃由藝文團體進駐,而引起人權團體的關切,最終以「人權」與「文化」最為園區的兩大定調。2009年因逢美麗島事件30週年,文建會將園區不同活動發包與不同廠商,分別是:由財團法人新台灣文化研究基金會籌辦的「民主花開美麗島:美麗島事件三十週年紀念暨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史料展」、委託游文富藝術工作室的「牆外—游文富當代藝術創作展」、由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策劃的「時光・記憶:台灣慰安婦女性人權影展」、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幼獅廠產業工會與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籌辦的「LV勞動價值精品展」與采薈軒設計工作室策劃的「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歷史暨文物史料展示」。

藝術家游文富被委託在文化園區「汪希苓特區」所製作的公共藝術作品「牆外」,被人權工作者及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陳嘉君指有歌頌情報局長汪希苓之嫌,憤而數度破壞作品。文建會在作品被破壞後並未有積極作為,並因系列展演活動的招標與行政程序引起討論。在苦勞網的「景美人權園區爭議」系列報導中,湯皇珍認為文建會召開的前期諮詢會議當中缺乏受難者與人權團體,一開始就無法獲得公允的建議。王墨林認為文建會以「業務採購」的方式進行園區規劃,致使白色恐怖的議題被扁平化;藝術家強調「沒有意識形態」的作品加速了扁平化的過程;陳嘉君對於藝術作品的行為、講求政治正確且去脈絡化的政治指涉,則反映出了威權體制的特徵,三方皆有檢討之處。在典藏今藝術211期「由『景美人權園區事件』檢視文化政策與施政: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系列議題座談之三」裡,與談人石隆盛認為文建會當時主委任期過短、各處室處長兩至三年便輪調是造成文化政策無法被有效執行的原因之一;湯皇珍、姚瑞中認為藝文相關的招標程序與「採購法」亟待檢討;陳泰松認為,文建會的權責並無法處理當時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唯有成立「文化部」並健全文化政策才能有效改善。

在景美人權園區事件之後,藝文工作者們在臉書上成立了「文建會保護了誰?」討論專頁,游文富在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陪同下,提前於展期中拆除作品。隨著2018年「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成立,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更名為「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文/李奎壁/2021)

參考出版品:
.典藏今藝術編輯部整理,〈由『景美人權園區事件』檢視文化政策與施政: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系列議題座談之三〉,典藏今藝術,211期,頁158-165,2010.4。

參考網路資料:
.邱佩青,〈景美人權園區爭議之一—人權與藝術之爭?政府是最大兇手〉,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9265)
.孫窮理,〈景美人權園區爭議之二—王墨林:陳嘉君心裡住了個警總〉,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9293)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當代藝術創作展—游文富個展,〈游文富藝術工作室針對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當代藝術展「牆外」作品遭陳嘉君女士破壞事件聲明稿〉,(http://jingmei-contemporary.blogspot.com/)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https://www.nhrm.gov.tw/w/nhrm/JM_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