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台新藝術獎提名爭議Taishin Art Award Nomination of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太陽花學運台新藝術獎提名爭議(2014-2015)

2014年3月,為了阻止臺灣政府與中國簽訂服務貿易協定,抗議的群眾闖入立法院引發了大型青年抗爭行動「太陽花學運」。而另人意外的是,該學運以及在其中發生的公民論壇竟被該年的第13屆台新藝術獎提名為「藝術創作」,隨即引發了一連串關於社會運動與藝術活動之間疆界的討論。

觀察人張小虹為首提名「太陽花學運」作為藝術展演,理由如下:「展演地點立法院,是臺灣藝術、文化與運動場域難得一見的集體匿名創作,給出爆破裝置藝術的裝置,爆破行為藝術的行為」,而另一位觀察人郭亮廷則將學運現場由網路紅人音地大帝所主持,讓民眾暢所欲言的活動「大腸花垃圾話論壇」,提名為作品「音地大帝:『大腸花』、『小腸花』」。針對張小虹的提名,陳宏星、汪彥成及藝評人陳泰松均給予了強烈的回應及辯論,陳宏星認為張小虹在提名中的理論脈絡並不準確,指其「以非常高調與抽象的美學論述,完全忽略太陽花運動原始明確的目標與目的」。汪彥成則認為此舉會使我們「再也無法輕易地劃分其政治/藝術意涵;我們面對行動者,再也不能二分地區隔藝術家/抗爭者身分。」,形成藝術收割政治行動的境況。而陳泰松則是從「作者身份缺席」的角度切入,認為「太陽花學運本身不是藝術創作,也沒有作者意識的美學企圖,故無想將其列入提名。」

張小虹於2015年1月在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平台ARTalks發表〈這不是藝術:提名太陽花運動的理由〉一文回應作結,於文末提到其提名的真正企圖是希望以「這不是」來帶出「藝術」可能的裂變,讓對藝術再現的批判不侷限於物質、形式、符號,而「才有可能讓『太陽花運動』作為『美學民主』的觸受形式與感性實踐,得以貫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藝術的共有共享共治,能真正啟動當代『感性分享』的『微變』可能。」

雖然最終「太陽花學運」以及「大腸花」皆未進入台新獎入圍名單中,但提名帶來的辯論也讓藝術與政治的疆界有更深入的討論。而太陽花學運對當年藝術創作的影響,仍可從台新藝術獎的入圍名單中顯現出來。在入圍名單裡,直接與學運相關聯的作品包括「黑眼睛跨劇團」《華格納革命指環─女武神》、「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華格納革命指環─諸神黃昏》、「山宛然劇團」《聊齋,聊什麼哉?!》,以及袁廣鳴「不舒適的明日」展覽中的作品《佔領第561小時》等等。(文/楊傑懷/2020)

參考網路資料:
.張小虹,〈這不是藝術:提名太陽花運動的理由〉,台新藝術基金會(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h/2015013102)
.張小虹,〈這不是太陽花,這是打倒藝術的藝術行動〉,台新藝術基金會(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h/2014041101)
.陳宏星,〈這當然不是藝術:不該提名太陽花運動的理由〉,台新藝術基金會(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5031801)
.陳泰松,〈不提名太陽花運動的理由〉,台新藝術基金會(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ts/2014100304)
.汪彥成,〈這不是當代藝術,這是打倒當代的藝術收割〉,台新藝術基金會(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4041201)
.〈第13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名單揭曉!〉,非池中藝術網(https://artemperor.tw/focus/848)
相關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