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陪Kau-Pue | Mutual Companionship Network (2015-2017)
「交陪」是2015至2017年之間,是由龔卓軍領銜的一系列結合當代藝術與臺灣傳統文化祭儀的藝術實踐,當中包含田調、出版和論壇,最後於2017與陳盈瑛、陳伯義、陳宣誠、黃瓊瑩等四人共同策劃「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以下簡稱為「交陪展」),在臺南佳里的蕭壠文化園區舉行。在「交陪展」的相關論述中,龔卓軍提到其策展方法:「著重於三個層次的當代交陪:創作中的技藝方法、儀式中的互動方法、政經結構中的自我組織方法」。
一般文史研究對於「交陪」的定義,是自清代以來的地方社區寺廟,如「街廟」、「祭祀圈」,以一個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域單位,為敬神活動而相互交誼贊助的結盟關係。然而「交陪展」則援引中研院研究員張珣提出的「後祭祀圈」概念,張珣認為若我們不透過一般人類學的視角理解「祭祀圈」,則可以發現祭祀活動與政治權力、經濟實力、文化象徵、都市變遷、移民者之間互相牽動的關係。在此「交陪展」從「後祭祀圈」的概念出發,強調當代藝術介入社會與文化生產之後的嶄新「交陪」形式。
整項計畫從2015年開始田野調查工作,2016年之後這些田野的成果與相關書寫陸續出版成冊,包括:《交陪藝術誌》四冊出版、《交陪影像:臺灣攝影史的民俗誌》攝影集出版,同一時間《藝術觀點ACT》68期配合攝影集推出同名專題,並在攝影集的脈絡下,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共同舉辦「交陪×攝影論壇:2016臺北雙年展計畫」系列論壇,還有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春之當代夜舉辦的「民藝論×當代藝術」系列講座。
就具體落實在創作表現的層次而言,「交陪展」選擇攝影——特別是「民俗攝影」作為當代藝術與傳統民藝之間的中介脈絡,並以之作為深化「交陪」理論內涵的入口。在一系列的出版和論壇中提到,「交陪」的相關影像生產,幾乎貫徹了整個臺灣攝影史的發展——從早期歐洲各國視野中的臺灣影像、日治時期的人類學調查影像,到張清言、鄧南光、張才、林壽鎰所呈現的「民俗信仰」場域影像,直至今日,都指向臺灣民間生產經濟與社會網絡最集中投注的精神狀態。
此展覽計畫援用「交陪」的概念,具有從臺灣自身文化語境中,鍛造原生藝術理論的企圖,繼而與當代的關係美學、新類型公共藝術、社群藝術、與社會交往的藝術等其他既存詞彙展開辯證對話。在過去臺灣藝術史中前輩藝術家耕耘於民間藝術的田野傳統,諸如席德進撰寫的《臺灣民間藝術》、李梅樹參與的三峽清水祖師廟修建工程等,很少在方法論上被有效繼承,而「交陪展」則給予了這種對於歷史文化關懷有意義的連結。(文/楊傑懷;校訂諮詢/龔卓軍/2020)
參考出版品: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龔卓軍主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創科出版,2018。
參考網路資料:
「近未來的交陪」網站(https://soulangh.tnc.gov.tw/KP/about.htm)
〈交陪啟示錄:「近未來的交陪」策展團隊專訪〉,吳牧青, ARTouch(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284.html)
「交陪×攝影論壇:2016臺北雙年展計畫」(https://www.tfam.museum/Event/Event_page.aspx?id=2594&ddl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