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陳界仁於美國文化中心展出,因為作品內容具有爭議性遭到民眾抗議被迫撤離。他隨即將該展遷移至臺北東區的「神羽茶館」,並在報上刊登廣告。當時王俊傑閱報後前往參觀,結識了陳界仁。1985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發生「張建富事件」及「李再鈐事件」,使陳界仁對美術館徹底失望,1986年陳界仁、王俊傑聯合其他對主流感到不滿的朋友,發起第一次「息壤」聯展,地點在臺北東區一處閒置公寓,參與的藝術家還有高重黎、倪中立、林鉅、陸先銘、麥仁傑、王尚吏、邵懿德等,他們在此進行的創作實驗,發出臺灣錄影、裝置和行為藝術的先聲,並普遍被認為是臺灣替代空間的雛形。
1988年「息壤2」在高重黎合夥的電影工作室「映象觀念工作室」舉行,由王俊傑策劃。王俊傑在2014年7月《藝術觀點ACT》雜誌的訪談中回憶:「『息壤』並不是一個藝術團體,而是一群前衛藝術創作者在解嚴前壓抑的氛圍下開啟的暫時出口。」雖然「息壤」已經產出明顯的前衛形式,但80年代的藝術家其實並不關心美學問題,支持創作更主要的動機通常是強烈的意識形態,關注社會和反體制是當時文化界普遍的共識,「息壤」成員和小劇場、實驗紀錄片以及社運團體關係多緊密。
1991年社會逐漸開放,「息壤」的批判意義降低,這一年「息壤3」只剩下陳界仁、高重黎與林鉅參與,他們全部展出繪畫,作為思緒的整理和沈澱。1997年「息壤4」和1999年「息壤5」皆在大未來畫廊以類似回顧展或好友重聚的樣貌展出,並且在「息壤5」劃下句點。(文/楊傑懷/2022)
參考出版品:
王俊傑口述,陳沛妤整理,〈意識想像的發酵與擴張:王俊傑錄影創作的藝術能量〉,《藝術觀點ACT》59期,頁68-77,2014.07。
王聖閎,〈行為、裝置與錄像的模糊交會:從台灣錄像藝術史書寫中的類型化問題談起〉,《藝術觀點ACT》59期,頁36-59,2014.07。
參考網路資料:
〈台灣藝術家訪問記錄—陳界仁〉,伊通公園網站(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10/855/73)
〈息壤〉,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