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運動The Noise Movement (1992-1995)
1990年野百合學運之後,「萬年國會」與「動員戡亂時期條款」在1991年前後終結,「獨台會事件」落幕,各類政治與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然而在一群學運外圍份子心中,學運精神卻是無以為繼的虛無,文化權力仍在政黨政治控制中,學運成為少數學運份子進入權力核心的墊腳石。為了另尋出口,學運外圍份子回到自身,吸取英美70年代末龐克運動的「DIY」精神,短短幾年間萌生異質於學運主流文化的「學運反文化」景觀。

1992年「ICRT青春之星」歌唱比賽於輔大中美堂舉行。其中一組名為「零與聲音解放組織」(以下簡稱「零與聲」)的樂團,由當時還是輔大學生的林其蔚、劉行一、陳家強組成,上台時主唱身著送葬孝服,塗白臉,吉他手著衛生衣、拖鞋,鼓手頭載安全帽。表演開始,吉他走調猛刷,鼓點全無節奏,主唱喊叫並且在地上打滾。「零與聲」的成立與這場造反的演出,標示了臺灣90年代噪音運動的起點。

由學運外圍青年為主力的跨校網絡在學運之後逐漸綿密,「零與聲」與「濁水溪公社」也是在此氛圍中聯合,除了噪音,其他串連的形式包括小劇場運動如「環墟」、「河左岸」、「優劇場」、「臨界點」,地下刊物如清大《衛生紙》、《大便報》,以及臺大視聽社的實驗電影、「濁水溪公社」的「盜墓行動」等等。

1993年吳中煒開設的另類空間「甜蜜蜜咖啡店」,成為了這群反文化青年聚會和發表作品的場所,1995年9月,吳中煒、「濁水溪公社」與「零與聲音解放組織」共同策劃的「後工業藝術節」,使得90年代噪音運動達到了最高潮,同時宣告了這場運動的結束,然而其形式和精神卻影響了後來「春天吶喊」等大型戶外音樂節的成立。(文/楊傑懷/2019)

參考出版品:
游崴,〈知識份子與一群不怕死的混混:林其蔚談龐克與台灣學運反文化〉《典藏今藝術》156期,2005。
游崴,〈地下與主流文化場域的交鋒—吳中煒與九○年代破爛視聽〉,《典藏今藝術》156期,2005。
羅悅全,〈從學運到學院─台灣聲音藝術簡史〉,《典藏今藝術》,2007.03。
林其蔚,〈台灣地下噪音:學運反文化之聲〉,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主編,《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立方文化與遠足文化聯合出版,2015。
羅悅全,〈從治理的縫隙中迸發台灣聲響解放運動〉,鄧富權主編,《噪集:台灣聲響藝術家選集》,書林出版,2018。

參考網路資料:
〈如果沒有新的,老的也將消逝─林其蔚談台灣噪音運動生與死〉,藝術與社會(http://praxis.tw/archive/interview-with-li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