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經之路
0/0
1987
陶土
作品尺寸 | 2500x1000x100 (cm)
藝術家
蕭麗虹
蕭麗虹(Margaret Shiu,1946—2021),生於英屬香港,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經濟發展、副修歐美藝術史。1976年她隨家來臺,開始接觸現當代藝術作品,並以小額收藏;另亦逐漸投入個人陶藝創作,積極參與現代藝術工作室(SOCA)、伊通公園等藝術團體的活動。其早期作品重視瓷土質感,多摹擬大自然美感;後期轉為對人間百態的關照,創作主題、媒材、技法也更加多元。

1995年,蕭麗虹承租夫家產業的一處舊雞寮,與藝術家范姜明道、陳正勳一同成立竹圍工作室。竹圍工作室原為三人共用的陶藝工作室,設有大型瓦斯窯,並保留其中一棟作為展場。自「游移美術館」開始,竹圍工作室成為國內重要的前衛藝術實驗平臺之一。同時期,蕭麗虹亦關心國內藝文生態的發展,參與華山藝文特區爭取運動,並參與籌組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環改會)、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女藝會)、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

其藝術實踐與環境的關係,從早期的觀察摹擬轉為具體回應環境議題,並延續到竹圍工作室的空間經營策略。自1994年發表環境藝術裝置作品「引渡」、1998年規劃並在竹圍工作室展出的「河流:新亞洲藝術 · 台北對話」、發起2002年「城市與河流的交會——竹圍環境藝術節」等,以及2009年與吳瑪悧合作發展出以新類型公共藝術為概念引導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或在2015年發起GALA Asia等跨國社群、2019年參與台北雙年展「儲回大地的藝術」等,皆在此一理念下展開。

蕭麗虹同時身兼藝術創作者、展覽策展人、藝術收藏家、空間經營者、文化工作者、政策倡議者等多重身分。她始終堅信藝術的價值不僅僅止於藝術,而是具備影響更為廣泛的社會價值,且因人們的共同行動而觸發改變的能量,這也是她無數藝術實踐、社會實踐的動力來源。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山水系列_雲 no.1&2
雕塑藝術 / 1984
山水系列_水 no.1
雕塑藝術 / 1990
山水系列_雲 no.36
雕塑藝術 / 1987
白雲蓋地
裝置藝術 / 1994
引渡
裝置藝術 / 1994
山水系列_浪花 no.3
雕塑藝術 / 1988
山水系列_雲 no.6
雕塑藝術 / 1986
一拉一扯
雕塑藝術 / 1993
咫尺天涯
雕塑藝術 / 1992
人間系列_挖金?
雕塑藝術 / 1990
?
雕塑藝術 / 1993
回到海的深處
裝置藝術 / 2005
家園
裝置藝術 / 1997
山水系列_雲 no.43
雕塑藝術 / 1988
(4)13=?
雕塑藝術 / 1992
兩個世界_歷史的事件
雕塑藝術 / 1991
山水系列_雲 no.32
雕塑藝術 / 1987
兩個世界_夾心餅
雕塑藝術 / 1989
白雲碗
雕塑藝術 / 1984
人間系列_摘星
雕塑藝術 / 1987
老梯子
雕塑藝術 / 1991
山水系列_雲 no.47
雕塑藝術 / 1990
"河馬"紙鎮
雕塑藝術 / 1970
看報剪報
其他 / 1997
人間系列_還吵?
雕塑藝術 / 1990
山水系列_雲 no.34
雕塑藝術 / 1988
人間系列_途徑
雕塑藝術 / 1989
雕塑藝術 / 1986
烏雲蓋天
其他 / 1993
人間系列_追求?
雕塑藝術 / 1988
人生如戲
裝置藝術 / 1996
2(N)=同心協力? 2(N)=Let's Pull?
雕塑藝術 / 1992
山水系列_無題(靜)
雕塑藝術 / 1985
雲之計
雕塑藝術 / 1993
天賜?(#2)
雕塑藝術 / 1990
人間系列_巫術?/現代經文?
雕塑藝術 / 1991
人間系列_夢碎
雕塑藝術 / 1985
人間系列_攀月
雕塑藝術 / 1990
烏雲蓋過白雲
裝置藝術 / 1997
雕塑藝術 / 1992
雕塑藝術 / 1986
海的記憶
裝置藝術 / 2005
人間系列_我曾有夢
雕塑藝術 / 1990
山水系列_眺望山嶼
雕塑藝術 / 1985
山水系列_秋曦
雕塑藝術 / 1985
天窗外
雕塑藝術 / 1988
人間系列_團結為力?
雕塑藝術 / 1990
山水系列_無題(宇宙的一部分)
雕塑藝術 / 1985
人間系列_來了,去了
雕塑藝術 / 1989
山水系列_秋意
雕塑藝術 / 1987
山水系列_雲 no.44
雕塑藝術 / 1988
山水系列_山水盤
雕塑藝術 / 1986
山水系列_雲 no.15
雕塑藝術 / 1985
茶具組
雕塑藝術 / 1982
兩個世界_歷史的舊箱子
雕塑藝術 / 1991
海的兩面
雕塑藝術 /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