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1997
布、紅紙、顏料、陶土、草籽
這片土地啊!
請來翻翻土!
請來耕耕田!
請來下下種!
請來灑灑水……
也請回來看看長出什麼呀!
This land is your land…
This land is my land…
So who has done what to it?

P.S.請帶您的「種子」來。Bring some special “Seeds.”
藝術家
蕭麗虹
蕭麗虹(Margaret Shiu,1946—2021),生於英屬香港,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經濟發展、副修歐美藝術史。1976年她隨家來臺,開始接觸現當代藝術作品,並以小額收藏;另亦逐漸投入個人陶藝創作,積極參與現代藝術工作室(SOCA)、伊通公園等藝術團體的活動。其早期作品重視瓷土質感,多摹擬大自然美感;後期轉為對人間百態的關照,創作主題、媒材、技法也更加多元。

1995年,蕭麗虹承租夫家產業的一處舊雞寮,與藝術家范姜明道、陳正勳一同成立竹圍工作室。竹圍工作室原為三人共用的陶藝工作室,設有大型瓦斯窯,並保留其中一棟作為展場。自「游移美術館」開始,竹圍工作室成為國內重要的前衛藝術實驗平臺之一。同時期,蕭麗虹亦關心國內藝文生態的發展,參與華山藝文特區爭取運動,並參與籌組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環改會)、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女藝會)、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

其藝術實踐與環境的關係,從早期的觀察摹擬轉為具體回應環境議題,並延續到竹圍工作室的空間經營策略。自1994年發表環境藝術裝置作品「引渡」、1998年規劃並在竹圍工作室展出的「河流:新亞洲藝術 · 台北對話」、發起2002年「城市與河流的交會——竹圍環境藝術節」等,以及2009年與吳瑪悧合作發展出以新類型公共藝術為概念引導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或在2015年發起GALA Asia等跨國社群、2019年參與台北雙年展「儲回大地的藝術」等,皆在此一理念下展開。

蕭麗虹同時身兼藝術創作者、展覽策展人、藝術收藏家、空間經營者、文化工作者、政策倡議者等多重身分。她始終堅信藝術的價值不僅僅止於藝術,而是具備影響更為廣泛的社會價值,且因人們的共同行動而觸發改變的能量,這也是她無數藝術實踐、社會實踐的動力來源。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海的記憶
裝置藝術 / 2005
回到海的深處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2005
烏雲蓋過白雲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1997
看報剪報
裝置藝術 / 1997
人生如戲
裝置藝術 / 1996
引渡
裝置藝術 / 1994
白雲蓋地
雕塑藝術 / 1994
裝置藝術 / 1993
一拉一扯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1993
烏雲蓋天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1993
雲之計
雕塑藝術 / 1993
(4)13 =?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1992
2(N)= 同心協力?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1992
裝置藝術 / 1992
咫尺天涯
雕塑藝術 / 1992
巫術?/現代經文?
雕塑藝術 / 1991
歷史的事件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1991
歷史的舊箱子
裝置藝術 / 1991
老梯子
裝置藝術 / 1991
水 no.1
雕塑藝術 / 1990
我曾有夢
雕塑藝術 / 1990
挖金?
雕塑藝術 / 1990
雲 no.47
雕塑藝術 / 1990
團結為力?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1990
還吵?
雕塑藝術 / 1990
天賜?(#2)
雕塑藝術 / 1990
攀月
雕塑藝術 / 1990
途徑
雕塑藝術 / 1989
夾心餅
雕塑藝術 / 1989
來了,去了
雕塑藝術 / 1988
浪花 no.3
雕塑藝術 / 1988
追求?
裝置藝術 / 1988
雲 no.43
雕塑藝術 / 1988
雲 no.44
雕塑藝術 / 1988
天窗外
雕塑藝術 / 1988
雲 no.34
雕塑藝術 / 1987
必經之路
裝置藝術 / 1987
秋意
雕塑藝術 / 1987
雲 no.32
雕塑藝術 / 1987
雲 no.36
雕塑藝術 / 1987
摘星
雕塑藝術 / 1987
山水
雕塑藝術 / 1986
雲 no.6
雕塑藝術 / 1986
雕塑藝術 / 1986
雕塑藝術 / 1986
雲 no.15
雕塑藝術 / 1986
海的兩面
裝置藝術 / 1985
夢碎
雕塑藝術 / 1985
秋曦
雕塑藝術 / 1985
眺望山嶼
雕塑藝術 / 1985
無題(宇宙的一部分)
雕塑藝術 / 1985
無題(靜)
雕塑藝術 / 1985
白雲碗
其他 / 1984
雲 no.1&2
雕塑藝術 / 1984
茶具組
其他 / 1982
「河馬」紙鎮
其他 / 1970
探索更多作品
晚餐計畫
李明維 / 1997
火紅
李銘盛 / 1997
酒杯II
林俊吉 / 1997
天降甘霖
崔廣宇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