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西. 聖雅克路7號」-黃沛涵個展-TKG+Projects
0/0
2024
文/許峰瑞



「Flâneur這個字過去在法文裡似乎沒有陰性[1],可能當時他們不覺得女性也需要自我遊晃和空間參與吧,當Flâneuse出現且比較多用在書面語時,這個轉向多少也見證了一些改變。」



Benoît這名女性並不是波特萊爾眼中的遊手好閒者,相反地,她代表的正是漫遊者(Flâneur)概念的反義,一個因撫育幼兒而幾乎失去公共參與時間和空間的母親。在現代家庭中,這剛好也是Flâneur這個字所顯示的性別差異,主責照料家裡的人,踏出家門口那一步都有著明確的目的,送孩子去學校、添購生活用品、買菜、帶孩子去公園玩耍。除此之外,必須有效率地完成家務,剩下才是自己的時間。畢竟,多數創造力的來源,都需要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她必須如此,才能回到她所鍾愛的畫布面前。



然而生活倒也不這麼苦悶,Benoît生活範圍除了巷口的家樂福超市、藥局的奶粉、菜攤外,塞巴斯汀糕點店,是她能夠暫時得到小確幸的地方,因為先生剛好叫塞巴斯汀,也剛好這間蛋糕店有他們喜歡的草莓塔和巧克力蛋糕。當她說起法國的草莓有多好吃時,甚至講起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多麼適合栽種,以及他們夏天回到普羅旺斯老家種了些甚麼東西,這棵草莓似乎耀眼過她從莊園窗戶就能看見的,塞尚的聖維多克山,卻也足以讓她跨越記憶與現實間的通道自在漫遊。



巴黎的拉丁區是充滿人文氣息的學區和居住區,當拿破崙三世進行巴黎大改造時,佛西. 聖雅克路的街道慶幸地並沒有被改動得太多,只不過是樓宇多了份奧斯曼建築的味道,而沉眠在巴黎萬神殿裡的雨果卻可能會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並大聲朗誦著《懲罰集》訴說這罪行的人,但其他偉人說不定還覺得這樣舒適了些。對Benoît而言,巴黎萬神殿卻是阻礙她奔向自由的宏偉建築。這一條每天送孩子去學校的路並不長,大約10分鐘路程,下樓後左轉就是巴黎萬神殿,她已經沒有當初驚嘆的感覺,那只是她必須快點通過,好讓孩子能準時上學的日常建築物而已。巴黎萬神殿就和她站在殿門口便能夠遠眺的巴黎鐵塔是一樣的存在,她似乎被排除在城市空間之外。每天收集起這些空間景象,拼湊成踏入個人空間的識別證,這就是她生活的圖像。



Benoît這個姓,有善良、溫和、恩典的意思。在17世紀時的天主教修道院裡,許多孤兒都被命為這個姓,繼承至今。姓氏這權利義務的主體認定,對外代表本人的符號,對內有歸屬及認同感,從Huang到Benoît,這是一個情感的選擇,也是為了融入法國的符號轉變。然而Benoît個人主體的認同,並非是姓氏符號的改變,更多的是身為一位需要付出所有自我的母親,與身創作者所需擁有最低限度自我空間,這兩者間的拉扯,在脆弱現實與記憶碎片夾雜襲來的衝擊下,感官化為她的繪畫表現。這些隱晦的情感圖像,都曾經或依舊伴隨著身為母親的女性。而生產圖像認識需求的真正原因,卻在於這些圖像的意義總是不在現場,或者已經被人們所遺忘。



「佛西. 聖雅克路7號」是Benoît家的地址,她在法國的生活是依此為中心所散開的同心圓,是在物質性的都市空間裡,拓展心理空間的基地。展覽中的畫作,微觀地從居家空間出發,揉合記憶裡曾去過的地方與非地方(Non-lieu),在色塊與景物所交接成的輪廓邊沿,描繪著關於身體、記憶與移動的抒情故事。這些作品乍看像是符號,但疑似符號的圖像形成,不論其目的是為了溝通、指示,其實都是為了記憶而做的準備。



展覽本身既不是再現其居住空間,作品亦不是重現某個特定時刻的心情,而是在象徵的表現式下將空間和圖像做為語言,傳達身為一位女性和母親的生命意義。從十年前離開台灣,移動在倫敦、巴黎、台北之間,從黃沛涵到Peihang Benoît,從佛西. 聖雅克路7號到瑞光路548巷15號,移動的內在特徵是不在場,她既存在於其中一個地方,也不在那一個地方。這些分割的身份和時空是她作品畫面上的碎片,那在線性輪廓與平面上所挖掘的深度,是她充滿情感的訴說。這個「室內空間」的展覽,是一個不被分類秩序要求所侵入的收藏空間,好置放這些多出來的自己,以及和她生命所收集、拯救回來之物。



「佛西. 聖雅克路7號」 是身為一個女性,一個母親,一個妻子,一幅關於藝術家的感性圖像,在移動和靜止的時間中,座落於此空間。

藝術家
黃沛涵
黃沛涵的創作探索時間、空間、記憶、身體與身份之間的交會點,近期特別關注女性世代歷史的延續與傳承。她以繪畫為主要媒介,同時也涉獵陶藝、攝影及其他計劃型創作,靈感來自她多元文化的背景與個人經歷,包括作為母親的生命歷程。她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細膩觀察,使她能夠編織出交錯個人與集體經驗的視覺敘事。黃沛涵的作品揭示個人故事如何在更廣泛的社會與政治力量中被形塑,並細緻地探討身份與記憶的本質。

黃沛涵於1984年出生於台北,其成長歷程深受從事學術工作的父母影響,也因此先後在美國、台北、倫敦與巴黎生活。這些跨文化的經歷拓展了她對人類處境的理解,也深化了她對身份認同與遷徙經驗的關注。受到從事社會運動的母親啟發,她的創作常融入女性視角,揭示當代生活與歷久不衰的身份議題之間的微妙聯繫。

黃沛涵擁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與碩士學位,並取得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她曾獲得奇美藝術獎、朱德群藝術創作獎、英國Ashurst新銳藝術獎,以及美國Hopper Prize決選等多項肯定。她的作品曾於薩奇畫廊、澳門藝術博物館、東京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美術館及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等機構展出,畫廊個展則包括也趣藝廊、伊日藝術及TKG+ Projects。

黃沛涵目前定居巴黎,持續於當地創作與生活,並且為獨立女性藝術組織oneATELIER Paris聯合創辦人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Disobedient Bodies: Reclaiming Her-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繪畫藝術 / 2025
致花園 - espace temps Paris
繪畫藝術 / 2024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
裝置藝術 雕塑藝術 繪畫藝術 / 2023
她山|黃沛涵個展-伊日藝術
裝置藝術 雕塑藝術 繪畫藝術 /
探索更多作品
殺肉廠
吳建興 / 2024
安靜的夜晚
許聖泓 / 2024
Humid duvet
許懿婷 / 2024
打滑
龔寶稜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