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山|黃沛涵個展-伊日藝術
0/0
有時候,我們必須透過想念,才能真正開始理解一個人。

我們總是在回望過去時,才意識到自己成長的經驗,與「國/家」或「父權」等意識形態始終脫離不了關係。那些所謂「不想長大」而延伸出的對於父權之抵抗,也隨著歲月移轉而銘刻在生命經驗之中,這也是藝術家黃沛涵一路走來的創作核心:從過去明顯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肉身童話」系列、到後來關注歐陸移民/難民與國家政策的系列畫作等,皆是此脈絡下的思想成果。而此次展出的新作,則是透過「(救國團)青年活動」連結了母親的成長歷程,在「她山」的兩相對照下,有些風景彷彿似曾相識,歷歷在目於藝術家對於自我的理解與記憶。陽光、明亮且風光明媚的山林景色,對於未來充滿憧憬的「青年」,漫步在過去由黨國所設定的教化場景,挑戰的是「需要被征服的山岳」;征服它才是有為青年。而美好家庭,更要親近自然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自然與風景,成為某種國家教化所必須的人格設定場景,而如今,它透過家庭相本被流傳下來,展示的是青春有為的「國家青年」。

黃沛涵的創作本就有著細膩且多層次的情感,而在離開臺灣一段時間後,歐洲的生活歷練與重要生命轉折都在各種意義上豐富了她的表現手法。「她山」將展出其更臻至成熟且全新面向的作品,揭露黃沛涵與其母親之間的各種羈絆:如何影響她對於女性與專業工作者在家庭與社會上的角色認知,特別是在經歷了喪母之慟與初為人母的喜悅之後,如何能剝除附加在身上的假面「肉身」。削肉,除了回應藝術家過去的肉身童話系列脈絡外,在此也指涉同時帶有喜悅與極度苦痛之「新生」所卸下的心頭之肉;斥出母親在自身沉宕已久的欲望之不可得(某種缺陷),也弔詭地,藉由「成為母親」來填補身上可能有的孔洞。以時間的堆疊與破碎為方法,再次回頭、由外而內地審視自身,想望與紀念其母親。我們將訝異地發現,時間絕不是單純地前行,而是在無數的重複與相互掩映下, 揉雜而出總是相似的面貌。正如同其畫作所運用的方法,場景被重組,而現在潛行於未來。女孩/ 女兒如何理解母親的時代與記憶,以及黃沛涵對於過去的想像與未來憧憬,皆被潛在地編織、交纏在此系列畫作裡。

濃郁、不透徹且帶有高度白粉顏料的色彩,恰與那清晰、彷彿歷歷在目的「相簿」成顯著對比;明亮的戶外場景被抑鬱的天空所取代,而澄澈溪流也成為靜默的一片藍色。


不可能走過第二次的藍色河流,或許,才是人生與記憶真正的顏色。


策展人 Curator |賴駿杰 Jay Chun Cheih Lai
藝術家
黃沛涵
黃沛涵的創作探索時間、空間、記憶、身體與身份之間的交會點,近期特別關注女性世代歷史的延續與傳承。她以繪畫為主要媒介,同時也涉獵陶藝、攝影及其他計劃型創作,靈感來自她多元文化的背景與個人經歷,包括作為母親的生命歷程。她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細膩觀察,使她能夠編織出交錯個人與集體經驗的視覺敘事。黃沛涵的作品揭示個人故事如何在更廣泛的社會與政治力量中被形塑,並細緻地探討身份與記憶的本質。

黃沛涵於1984年出生於台北,其成長歷程深受從事學術工作的父母影響,也因此先後在美國、台北、倫敦與巴黎生活。這些跨文化的經歷拓展了她對人類處境的理解,也深化了她對身份認同與遷徙經驗的關注。受到從事社會運動的母親啟發,她的創作常融入女性視角,揭示當代生活與歷久不衰的身份議題之間的微妙聯繫。

黃沛涵擁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與碩士學位,並取得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她曾獲得奇美藝術獎、朱德群藝術創作獎、英國Ashurst新銳藝術獎,以及美國Hopper Prize決選等多項肯定。她的作品曾於薩奇畫廊、澳門藝術博物館、東京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美術館及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等機構展出,畫廊個展則包括也趣藝廊、伊日藝術及TKG+ Projects。

黃沛涵目前定居巴黎,持續於當地創作與生活,並且為獨立女性藝術組織oneATELIER Paris聯合創辦人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Disobedient Bodies: Reclaiming Her-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繪畫藝術 / 2025
「佛西. 聖雅克路7號」-黃沛涵個展-TKG+Projects
繪畫藝術 / 2024
致花園 - espace temps Paris
繪畫藝術 / 2024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
裝置藝術 雕塑藝術 繪畫藝術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