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松榮
  • 出生年

    1976

  • 出生地

2006法國巴黎第十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 博士
2001法國巴黎第十大學 電視、文化與社會研究所 碩士
1999輔仁大學 影像傳播學系 學士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觀點ACT》主編兼招集人、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法國128影視手冊」叢書主編。曾擔任2015年關渡美術館「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2012年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單元策展人。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臺北:五南,2014)。
2作品
0展覽
93出版
作品選集 more +
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
/
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
/
2018
講座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8
展覽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16
講座
亞洲藝術中心, 臺北, 臺灣
2015
展覽
關渡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2
展覽
臺灣
2017
文章
延遲影形力:1980年代華語語系單道錄像藝術的政治批判芻議
2017
論文
越境影像:論王俊傑與袁廣鳴錄像藝術的電影變向
2017
論文
想望1980年代臺灣錄像藝術:在地與跨地的自我系譜化
2017
論文
延遲的影形力:論1980年代華語語系單頻道錄像藝術的歷史、美學及理論
2017
論文
當代臺灣錄像藝術的鬥陣詩學
2016
文章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2016
文章
神意驅力學——論許家維的〈神靈的書寫〉
2016
文章
如果雲知道:聲援「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畫」
2016
文章
魔登現代性: 論吳天章的《再見春秋閣》
2016
文章
神意調度與哈努曼: 談「回莫村:許家維個展」
2016
文章
進擊的台灣性:簡評邱貴芬教授的《「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
2016
文章
換一個身體(II): 從林羿綺的《VHS:家變詩篇》到杜珮詩的「抽象系列」
2016
文章
歷史暴力考古學——上海外灘美術館「告訴我一個故事:地方性與敘事」
2016
文章
歧路美術館———記「屏幕測試:1980年代以來的華人錄像藝術」
2016
文章
換一個身體(I): 論林羿綺的「穿越回歸線」
2016
文章
政治賦格曲: 論高行健的「三元電影」
2016
文章
沈睡之穴:北師美術館「無無眠:蔡明亮大展」
2016
文章
邁向虛實共構的政治記憶:談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6
文章
思動的觀眾:藝術跨域關鍵詞(蔡明亮,河床劇團,陳界仁)
2016
文章
惡托邦總動員: 「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
2016
文章
「事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2016
文章
忘了時間的記憶:「臺南中國城」的死亡筆記
2016
論文
投影於歷史未竟之處的間隔:論陳界仁及《殘響世界》從內在感受到後延的影像思想
2016
文章
如何見證不可能的見證:從「見證二二八——台南區二二八受難者影像展」談起
2016
文章
介於當代藝術與紀錄影片——影像化的災難書寫
2016
文章
不可能臨場的意識影像:從《殘響世界》到《變文書:陳界仁影像、生產、行動與文件》
2016
文章
等一個人公園,猥褻的小確幸:蘇匯宇個展《午夜場》
2015
文章
原作的回聲:復刻做為「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的提問與反思
2015
文章
穿過你的風景的我的記憶:蕭美玲的「彼方/視逝」
2015
文章
隨著開場感覺就不一樣了:河床劇團的《夢見大衛林區》
2015
文章
解不解放的惡:王俊傑的《索多瑪之夜》
2015
文章
臺灣當代藝術的影形力(三):等待吳宜曄的《感知習作》
2015
論文
1980-90年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以王俊傑與袁廣鳴的作品及其未來性為例
2015
論文
臺灣錄影藝術1983-1999:創世,考古,擴延
2015
文章
重構歷史:當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不曾發生
2015
文章
眼與身:蘇匯宇「自瀆有礙身心之說不可信」
2015
文章
藥物相對主義:陳瀅如、洪子健雙人展〈上則星辰,內則德律〉
2015
文章
區秀詒的歷史殘影術:由「棉佳蘭」計畫至《山瘟》
2015
文章
以驚異之名:王俊傑的《若絲計畫:冷漠的賽拉薇》
2015
文章
可見之外:非歷史影像的未來
2015
文章
蒙太奇:創製,策展,思想
2015
文章
臺灣當代藝術的影形力(二):面對羅禾淋的《數位佛陀》
2015
文章
臺灣當代藝術的影形力(一):速記牛俊強的《Ten Minutes Left》
2015
文章
少數影像的誕生:評區秀詒的「棉佳蘭」計畫
2015
文章
星象蒙太奇:圍繞著陳瀅如的《超距作用》及歷史之惡
2015
文章
臺灣影像藝術:歷史,美學,方法
2015
論文
以裝配之名: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的歷史意識
2015
文章
面對影像:蔡明亮的跨影像實踐對於臺灣電影研究分析方法論的啟迪
2015
文章
當代藝術史的影像書寫:從「2015嘉義國際紀錄片影展」談起
2015
文章
美術館如何投映影片?兼談「南方上岸-2015影像典藏展」的偶然時刻
2015
文章
症候銀幕:後延性的影像餘震
2015
文章
論臺灣實驗電影簡史:一種擴延式的影像藝術觀點
2015
文章
島之餘生:《殘響世界》的寄生性影像
2014
文章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2014
文章
持續交錯的閃動著:評《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的影片展覽
2014
文章
美術館的世紀傳向─速寫黃明川影像調度下的《典藏奇遇記:藝享天開詩與樂》
2014
文章
數位時代之前的臺灣錄影藝術簡史:從裝置、行為表演、雕塑到電影階段的試驗
2014
文章
錄影的微明: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錄影藝術
2014
文章
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
2014
文章
這麼近那麼遠:消逝的顯影術
2014
論文
面對影像:蔡明亮的跨影像實踐對於台灣電影研究方法論的啟迪
2014
文章
藝術紀錄片如何可能沒有美學? :「2014年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的幾點劄記
文章
被敲碎的時間:非空間的電影廢墟
2013
文章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2013
論文
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
2013
論文
機遇的虛構:作為影像思想的造形性
2013
論文
造形轉向
2013
論文
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
2013
文章
蔡明亮的《臉》,或跨影像性的華語影片
2013
文章
當影像成為文件:現場作為思想震波之必要
2013
文章
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臺灣跨界影像美學專題座談
2013
論文
後紀實狀態:跨影像性的臺灣紀錄片
2012
文章
偶然性的斷層與相遇:論波特萊爾的〈長征記〉及「【前】紀念博物館」之蒙太奇方案
2012
論文
蔡明亮的《臉》,或華語電影與藝術的跨影像性
2012
論文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 論當代臺灣電影(黃明川、陳芯宜、樓一安)的墟形魅景
2012
文章
主流之外:另類臺灣紀錄片的當代格局
2012
文章
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相逢: 簡評「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與「『住非住:展覽事件』在非家」
2012
文章
擴延銀幕:後-媒介紀年的運動影像
2012
文章
擴延地景的電影邊界:論蔡明亮從〈不散〉至影像裝置的非/藝術性
2012
文章
三種反身性幽肢的政治造型力:由維多夫、高達至陳界仁
2011
文章
離開電影院以後的影像遷徙:場域、銀幕、投映力
2011
文章
強度弱影像:台灣影像史的另類記憶塑形
2011
文章
中性影像:遷徙於顯像形體與投映展示之間
2011
文章
垂直之眼,無以隱蔽的身體:論當代災難風景的潛形顯像
2010
文章
電影以後的複寫影像:簡評電影與當代藝術的論述脈動
2010
文章
美術館思考電影所創造之物:從投映到展示的「當代性」
2010
文章
檢索一個未來影像:論後設檔案影像的位移創置
2008
文章
巴依尼的歧路電影館:影像投映,一種顯像性書寫
2008
文章
作為影像命題的視聽檔案
2008
文章
電影剝製術:美術館的展示性詮釋
2008
文章
美術館與電影:從投映到展示的「當代性」
2006
文章
住在被隔音遺址裡的幽靈:論陳界仁的影像檔案與人體
2006
文章
黑色教義:維歐拉(非)物質畫的聲效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