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明
  • 出生年

    1965

  • 出生地

1999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語言科學 博士
1993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語言科學 碩士
1987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學士
林志明出生於1965年,臺灣臺中市。臺大外文系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系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專任教授(2013年至2016年兼系主任),並曾三度受邀至法國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法國當代思潮。著有論文數十篇以中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出版;最近專著為《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2013)。

他同時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家,擔任了七屆台新獎觀察團委員及決選委員(2013年視覺藝術決審團主席),也於2002年共同創立了臺灣前衛文件展。策展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2008年、2009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多媒體裝置銀牌獎)、國美館「數位之手」展覽(2010)、臺北當代藝術館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謝春德個展「春德的盛宴」及其2012年返台展、北師美術館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2013)、「布希亞:攝影X密碼」(2014)、北師美術館「未來媒體」(2015)。

他同時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家的翻譯者。其中包括了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朱利安。

他曾參與多份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包括《文化研究》、《電影欣賞學刊》(2006年度召集人)、《政大哲學學報》、《現代美術學報》,目前亦擔任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召集人、《中央人文學報》的編輯委員及法語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審稿委員。

目前他是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 I Internationale)的總會國際理事(Board Member),臺灣分會常務理事。
0作品
0展覽
239出版
2015
展覽
未來媒體─科技藝術 論壇X展示, 北師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5
其他參與計畫
精進藝術教育師資生專業能力計畫, 教育部, 臺灣
2015
其他參與計畫
系統性協助偏鄉中小學典範模式計畫, 教育部, 臺灣
2015
研討會
第一屆科技藝術國際研討會, 臺灣
2014
展覽
尚‧布希亞-攝影x密碼個展, 鳳甲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4
其他參與計畫
牯嶺街區暨城南地區 創意都市再生策略推展行動方案, 臺北, 臺灣
2013
展覽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北師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2
展覽
「春德的盛宴」謝春德個展,2011 威尼斯雙年展返台展,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11
展覽
「春德的盛宴」謝春德個展,2011 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 義大利
2010
展覽
數位之手,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
2009
展覽
100x FRANCE 國際巡迴攝影展, 臺灣
2008
展覽
未來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 臺灣
2007
其他參與計畫
大專院校人文教育革新計劃, 教育部, 臺灣
2006
其他參與計畫
人文教育改革先導計劃, 教育部, 臺灣
2004
展覽
臺北天使美術館交通部綜合辦公大樓公共藝術設置提案, 臺北, 臺灣
2004
研討會
「認知與身體」國際研討會, 臺灣
2004
研討會
臺日交流研討會, 臺灣
2004
其他參與計畫
國科會西洋藝術史研究推動計劃, 臺灣
2002
展覽
游牧.流變.擴張 — 2002美術高雄系列,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臺灣
2002
展覽
臺灣前衛文件展, 臺北, 臺灣
2016
論文
Jean Baudrillard – La séductions de la photographie
2016
論文
當代藝術中的檔案演繹
2016
論文
精神分析如何向其未思開放: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的提案
2016
論文
第三屆教育美學學術研討會
2015
論文
攝影作品中的層次轉譯問題:以Thomas Ruff為例
2015
論文
傅柯論精神醫療權力
2015
論文
攝影中的美術館
2014
論文
檔案潮:影像與痕跡
2014
論文
攝影與誘惑
2014
論文
Author in practice: Towards a contemporary conception
2014
論文
Séductions de la photographie
2013
論文
數位科技與策展
2013
論文
Universal or Common: Dialogues with Contemporary Art
2013
論文
由藝術家/行動者的自覺與實踐到歷史怪獸的反思:探討台灣晚近政治藝術
2012
論文
兩種普世性藝術家:謝春德的編導攝影與李明維的關係美學創作
2012
論文
網路與檔案:文化視野
2012
論文
書寫與媒體
2012
論文
歷史再現、奠基暴力與負面原理
2012
論文
攝影與誘惑
2012
論文
藝術家/社會行動者的自覺與實踐
2012
論文
發現、挪用、記憶與策展:重新使用影片段落的美學
2010
論文
Le temps approprié : pensée du « temps» et philosophie du vivre dans la Chine traditionnelle
2010
論文
L’étrangeté familière de la photographie
2010
論文
雌雄同體、由性入愛與愛的純化:談論劉世芬
2009
論文
L’étrangeté familière de la photographie
2009
論文
國家攝影史的可能性
2009
論文
哲學論述的藝術慾望
2009
論文
「間」與崇高:由內在之「間」到歷史的符號
2009
論文
超越現象:李歐塔的現象學解析及其康德美學詮釋
2008
論文
位於歷史極限的影像與記憶:陳界仁的影片藝術
2008
論文
「間」與崇高
2008
論文
晚近攝影史研究中的傅柯主義取徑
2008
論文
La photographie à la frontière de l’art: version taiwanaise
2007
論文
法國當代美學對康德的重新詮釋與開展(I):珍奈特論審美關係
2007
論文
位於歷史極限的影像與記憶
2007
論文
中國傳統生活藝術中的「適時」
2007
論文
Comment faire travailler un écart ?(如何運用間距?)
2006
論文
多重敘事之必要:攝影史書寫問題初探
2006
論文
攝影影像與新媒體藝術
2006
論文
權力與其反抗:傅科早期課程中的主體問題
2006
論文
中國傳統生活藝術中的適時
2006
論文
全球化情境下的博物館與展覽策略
2006
論文
未來博物館的理念與實踐
2005
論文
敘事學在法國的發展
2005
論文
當代英雄聖像:安迪‧華荷及其名人系列
2005
論文
新影像與形象-思維
2004
論文
源自真實的張力
2004
論文
符號學巴黎學派的敘述模態研究
2004
論文
超越合理相信:四部湯姆.克魯斯主演電影分析
2004
論文
新媒體藝術之「新」
2003
論文
《由精神醫療權力》到《非正常人》
2003
論文
擺盪在身份指認與身份認同之間的攝影肖像
2003
論文
紀錄攝影與紀錄風格
2002
論文
作品之缺席與逾越哲學
2002
論文
影像與傳播 - 閱讀麥克魯漢
2001
論文
布希亞 :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
1999
論文
藝評論述中的描述與判斷:由迪德羅到波特萊爾
1997
論文
起源與傳統:藝術和藝術史的歷史性問題
1995
論文
藝術家/工匠區別與中西藝評旨趣
1994
論文
西方藝評的初生時代,迪德羅《1765年沙龍評論》
1993
論文
羅蘭.巴特《流行的體系》與尚.布希亞《物體系》之比較研究
2016
文章
Performing the Archive in Contemporary Art
2016
文章
歷史-記憶與俗民風景:由歷史縱身看侯淑姿眷村相關作品中的人民記憶與俗民風景
2016
文章
傳統解放後的大爆發
2016
文章
後現代廣告及電遊中的擴增詩性空間
2016
文章
一個時代的集體努力
2016
文章
我有一個意念:2015蓋瑞東京個展
2016
文章
殘響考:陳界仁創作思維方式的一次考察
2015
文章
《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 序言及其延伸
2015
文章
將一切重估
2015
文章
攝影實踐中的作者:邁向一個當代的概念
2015
文章
New Topographics: Historical Points of View
2015
文章
以「策展」為出發點
2015
文章
布希亞:攝影的誘惑
2015
文章
人的莊園 周慶輝 個展
2014
文章
改變派典本身
2014
文章
普世與共通:從朱利安的思想到當代策展藝術的普世性問題
2014
文章
電影展覽Q and A
2014
文章
攝影與誘惑
2014
文章
藝術自主性的辯證與開展
2013
文章
在電影與電玩之間
2013
文章
藝術銀行:轉向私人使用的公共收藏?
2013
文章
Concealment, Masks, Absence-The Visual System in Chang Chao-Tang’s Photography
2013
文章
《北師美術館開幕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導覽手冊
2013
文章
MoNTUE Grand Opening Exhibition-A Contemporary Dialogue with Michelangelo (guiding brochure)
2013
文章
由過去開向未來的展示
2013
文章
Relying on the Past to Reveal the Future
2013
文章
Chung Kuo, Cina: un’analisi
2013
文章
遮隱‧面具‧缺席-張照堂攝影中的視覺系統
2013
文章
牆面及街景
2012
文章
「聲響」藝術探討的里程碑
2012
文章
色彩‧攝影‧柯錫杰
2012
文章
間與通道─論余蓮如何將差異哲學轉變為文化間距的哲學
2012
文章
書寫‧想像‧自我
2012
文章
到美術館看電影─美術館中、展場中、作品中及觀眾心中的電影
2012
文章
專注、世界與日常:Michael Fried論Jeff Wall
2012
文章
古影像的數位生活:「湯姆生特展」的時代意義
2012
文章
Lending Old Images New Digital Life: Significance
2012
文章
發現、挪用、記憶與策展:重新使用影片段落的美學
2012
文章
檔案潮─概念與批判
2012
文章
為《後現代狀態》所寫的十五條片段
2012
文章
慾望的流體─「春德的盛宴」展覽體現的跨領域和長時間特質
2011
文章
由展覽談起
2011
文章
如何使得間距發揮效用?(代譯序)
2011
文章
現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2011
文章
謝春德與他的創作
2011
文章
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
2011
文章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Moment
2011
文章
如何使得間距發揮效用?
2011
文章
欲望的流體
2011
文章
十九世紀的台灣影像:一些新線索及其解讀
2011
文章
19th Century Images of Taiwan: New Clues and Interpertations
2011
文章
A Considerable Change over Taipei Arts Awards
2011
文章
跨領域課程的持續發展與創新
2010
文章
視覺藝術學門課程教學之文獻與效標探討
2010
文章
描繪、探究與對話「數位之手」的問題主軸與展覽特色
2010
文章
藝術學門概況與分析
2010
文章
全球視野與在地關懷的強化
2010
文章
視覺藝術學門年度成果報告
2010
文章
擺盪在國家與市場之間的藝術自主性
2010
文章
Comment faire travailler un écart?
2010
文章
數位時代的描繪
2010
文章
讀陳順築作品《迢迢路》
2010
文章
Reading On the Road by Chen Shun-Chu
2010
文章
閱讀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2010
文章
Reading the ‘Taiwanese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2010
文章
最個人的也是最政治的:回顧自身的生命經驗才找到的創作途徑
2009
文章
最個人的也是最政治的:回顧自身的生命經驗才找到的創作途徑
2009
文章
閱讀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
2009
文章
The In-Between and the Sublime: From the Immanent In-Between to the Sign of History
2009
文章
高密度的影像世紀:從問題與線索看台灣攝影史
2009
文章
最個人的也就是最政治的—陳界仁
2009
文章
「間」與崇高:由內在之「間」到歷史的符號
2009
文章
〈晴耕雨讀〉中的庭園與建築
2009
文章
電影如何成為藝術《臉》
2009
文章
最個人的也是最政治的:訪陳界仁
2009
文章
以藝術之名而作的議論之書和有我之書
2008
文章
「我來自一個影癡的環境」巴依尼在台北
2008
文章
由二十五週年瞭望北美館未來
2008
文章
流動城市中的建築實驗室
2008
文章
電影的放逐?
2008
文章
由「以中國為方法」談起
2008
文章
過去-未來:未來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
2008
文章
影像的未完成式
2008
文章
由數位城市到虛擬城市─談盧詩韻的《未來烏托邦城市日誌》
2008
文章
法國當代美學對康德的重新詮釋與開展(I):珍奈特論審美關係
2008
文章
攝影影像與台灣當代藝術
2008
文章
由二十五週年瞭望北美館未來
2008
文章
作為時代獻禮的《禮物的美學》
2008
文章
由數位城市到虛擬城 ─ 盧詩韻的《未來烏托邦城市日誌》
2008
文章
六四的超長終曲
2007
文章
安迪‧華荷名人肖像系列:由名人文化現象解讀邁向當代英雄聖像
2007
文章
我的藝評寫作之道─由研究藝評到書寫藝評
2007
文章
紀實與報導攝影:記錄性與文件性間的張力
2007
文章
緩慢與美學
2007
文章
台灣當代藝術的論文式劇集─以藝術之名:公視台灣視覺藝術系列
2007
文章
無中心的非境之域
2007
文章
主題展和其他展群強大落差:評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
2007
文章
反抗權力:傅柯早期課程中的主體問題
2007
文章
攝影影像與台灣當代藝術
2007
文章
中國傳統生活藝術中的「適時」
2007
文章
位於歷史極限的影像與記憶
2007
文章
Image and Memory at the Limits of History
2007
文章
位於歷史極限的影像與記憶
2007
文章
來自深山裡的暗吼低吟
2007
文章
站在藝術與現實的分界點上
2007
文章
含珠貝殼的閃耀
2007
文章
終不過成為自身幻影
2007
文章
電影的垂死之歌
2007
文章
影像倫理新詮釋
2007
文章
由「造境」一詞談起
2007
文章
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
2007
文章
影片藝術與歷史極限─陳界仁的影片作品
2007
文章
面臨歷史轉捩點的台灣新媒體藝術
2006
文章
新媒體藝術發展趨向
2006
文章
數位─新媒體藝術在台灣:環境與態勢
2006
文章
台新獎:由打造桂冠企圖產生的持續關注
2006
文章
在指認與認同之間擺盪的攝影肖像
2006
文章
機制面的觀察與省思:新媒體藝術在台灣
2006
文章
緩慢與美學
2006
文章
數位─新媒體藝術在台灣:環境與態勢
2006
文章
展覽─城市─台灣:由C02到C04
2006
文章
梵谷還能對我們說些什麼?
2006
文章
Exhibition – City – Taiwan: From Co2 to Co4
2006
文章
緩慢與美學
2006
文章
Slowness and Aesthetics
2006
文章
全球化情境下的博物館與展覽策略:故宮未來博物館策展工作報告
2006
文章
高密度的影像世紀:從材料、問題與線索看台灣攝影史
2005
文章
新媒體藝術之「新」藝術向度
2005
文章
電影的垂死之歌
2005
文章
論文集編者導論
2005
文章
權力與正常化:由《精神醫療權力》邁向《非正常人》
2005
文章
《其言曲而中:漢學作為對西方的新詮釋─法國的貢獻》論文集編者導論
2005
文章
理論之後,狂歡之後?
2005
文章
台灣現代藝術—戰後的發展、台灣當代與後現代藝術
2005
文章
紀實 報導 文件 紀錄
2004
文章
符號學巴黎學派的敘述模態研究
2004
文章
中國視覺文化的當代探索
2004
文章
Two Versions of the Media City
2004
文章
媒體城市的兩個版本
2004
文章
法國藝評中的文學傳統
2004
文章
老師,你要什麼樣的學期報告
2004
文章
錄像藝術之數個吊詭與身體 - 以Bill Viola為例
2004
文章
「台灣後花園」與台灣「後」花園
2004
文章
水都的一半是童話一半是陷阱
2004
文章
家的感覺
2003
文章
錄像,電影的他者
2003
文章
什麼是好的公共藝術
2003
文章
魔戒為什麼吸引你
2003
文章
當大學理念遇上國家競爭力
2002
文章
社會學家布迪厄之死
2002
文章
社會學家布迪厄之死
2001
文章
《夢 - 都心之旅》及其他
2001
文章
陳界仁,記憶,歷史,系譜
2001
文章
陳俊明In between 展的幾個聯想
2001
文章
身體的在與不在
2000
文章
2000台北雙年展與關係美學
2000
文章
由形思維到形象關係
2000
文章
布希亞論攝影
2000
文章
《黑暗之光》中的明與暗
2000
文章
相對主義與典範說 — 評許政賢法官「法學認識的典範變遷 - 試以『懲治盜匪條例的效力問題』為例
1998
文章
導讀
1998
文章
導讀
1997
文章
Some body is waiting for you ! 描述練習
1996
文章
「永遠活生生的,卻又在每一刻裏死去」── 十九世紀後半期城市風景繪畫
1996
文章
由德勒茲的普魯斯特談起
1996
文章
藝術家/工匠區別與中西藝評旨趣
1996
文章
紀德堡與法國激進思想
1996
文章
西洋藝術與地圖之戀
1996
文章
投影在城市中的自戀
1995
文章
此景只應中國、歐洲有
1995
文章
論劃
1995
文章
「蒲桑年」顯露西洋藝術史研究動向
1995
文章
斷簡論《明室》
1995
文章
流行,不需要意義!── 探索流行理論
1999
文章
1995
文章
1994
文章
199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