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崴
  • 出生年

  • 出生地

2010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 博士
2003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藝術評論組) 碩士
藝術文字工作者、研究者、策展人。2003年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主修藝術評論,之後歷任《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與特約撰述,關注台灣戰後藝術與視覺文化,文章散見各期刊、專書與展覽圖錄。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觀‧點-李元佳回顧展」(2014)英國研究事務統籌、「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策展協力。2015年於倫敦大學佩爾茨藝廊策畫展演「射殺鋼琴師:台北噪音場景1990-1995」。現為倫敦大學勃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0作品
0展覽
98出版
2016
節目
Café OTO與柏莎紀錄片之家, 倫敦, 英國
2015
展覽
双方藝廊, 臺北, 臺灣
2015
展覽
百年藝廊, 倫敦, 英國
2015
節目
Café OT、CCA當代藝術中心, 倫敦、葛拉斯哥, 英國
2015
展覽
佩爾茨藝廊,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 倫敦, 英國
2014
展覽
泰德現代美術館, 倫敦, 英國
2014
展覽
北師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 臺北、高雄, 臺灣
2013
展覽
非常廟藝文空間, 臺北, 臺灣
2002
展覽
台南藝術大學南畫廊、台南文賢油漆工程行, 臺南, 臺灣
2001
展覽
伊通公園, 臺北, 臺灣
2015
文章
入場指南
2015
文章
吳中煒與九〇年代破爛文化
2015
文章
李元佳:造物
2015
文章
踰越的身體:1980年代台北前衛藝術場景的幾個歷史片段
2015
文章
林其蔚與他的磁帶音樂
2014
文章
陳順築:悼念的技藝
2014
文章
重溯李元佳
2012
文章
Kao Chung-li: Cinema Lucida’
2013
文章
戴勒的英格蘭魔法
2013
文章
賴九岑:圖像的殘餘
2013
文章
檔案學、民族誌與全景觀看
2012
文章
2012倫敦奧運中的公共藝術
2012
文章
草間彌生:圓點的執念
2012
文章
識別林煌迪
2012
文章
殘跡,鑠光,鄭君殿
2012
文章
〈奧林匹克異議〉
2012
文章
布魯斯.雷西體驗之旅
2012
文章
噪音與召喚術:林其蔚
2012
文章
隱形:看不見的藝術1957-2012
2012
文章
反抗的裝飾藝術──「我決定不拯救世界」展
2011
文章
沒有藥物,沒有性,但我們比什麼都逼近搖滾
2011
文章
我們是國家,也是恐怖份子──李希特「1977年10月18日」系列
2011
文章
在最性感的那一瞬間,情感變成了雕塑──蘇育賢
2010
文章
高雄獎,一件文化體制作品:2010高雄獎觀察報告
2010
文章
隱藏的主體性戰線──2010利物浦雙年展觀察
2010
文章
藝術去職:續寫「雙盲臨床實驗」
2009
文章
如何讓文化想像不再閒置?──閱讀「福興穀倉藝術介入計畫」
2009
文章
社群,是香蕉絲織成的一塊布──陳淑燕的纖維藝術與社群實踐
2009
文章
後少年硬派──捍圖社14
2009
文章
歡迎收聽,中年男子床邊故事──郭維國的繪畫
文章
蝸居、塗鴉與霓虹燈──柏林另類藝術地景
2009
文章
充滿差異的存在──遊行與列隊:各路群眾展
2008
文章
猶記反共復國,順便解放台灣──關於歷史,姚瑞中的一份驗屍報告
2008
文章
三段散論:關於不設防城市
2008
文章
當尺寸更小,就更容易攪拌──從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看新樂園的介入與跨越
2008
文章
謎樣的風景──台灣(新)媒體藝術對觀看技術的拆解與創造
2008
文章
你可以死兩次,我會在之前趕去──訪李國民
2007
文章
生存之道:從這裡到那邊
2007
文章
詩人、攝影家、搖滾樂手與南洋姊妹們──正在發生的台灣新移民與移工文化場景
2007
文章
大布條與丟向觀眾的羊屍塊──2007台北國際行為藝術節
2007
文章
宅男玩殘,素人當道──談陳擎耀個展「天公開勿」
2007
文章
塗改過的耐吉T恤,比正版賣得更好──Bbrother與塗鴉二三事
2007
文章
把藝術節變成一場文化運動──吳瑪悧的社區藝術行動
2007
文章
帶一把吉他,黑手走進樂生院──莊育麟談樂生那卡西
2007
文章
當一群弱勢者拿起相機──關於「凝視異鄉:移工攝影展」的故事
2007
文章
工程至上,文化靠邊站?──試探樂生療養院保存爭議
2006
文章
從馬勒維奇的展場,到太空船的殘骸:賴九岑與克立克先生
2006
文章
離去者的種種神秘──關於「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三階段:垃圾計畫」
2006
文章
閱讀陳建榮的繪畫
2006
文章
空白的他者:無關台客或港仔──側記「零座標的疆域」
2006
文章
關於限制級瑜珈(一個普遍級描述)──2006台北雙年展現場
2006
文章
在懷疑與信仰之間──2006新加坡雙年展
2006
文章
人在廢墟‧姚瑞中
2006
文章
以他人的身體前進──台灣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扮裝與擬仿
2006
文章
倒(道)出一行詩──閱讀「不安定的聯結──楊仁明個展」
2006
文章
那場子裡的氣味──林盟山與他的攝影展
2006
文章
在精鍊、瑣碎與吞吞吐吐之間──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美教系畢業展
2006
文章
哈姆太郎眼睛裡的小亮點──論賴九岑個展「Brick」
2006
文章
遲鈍的哀傷──毛牛:曾御欽個展
2006
文章
逼近一張風景明信片──我去旅行V/一張風景明信片
2006
文章
如何處理很多個矩形?──閱讀胡坤榮2006個展
2006
文章
意者請洽杜先生──關於杜偉「勿忘影中人」及其它
2006
文章
有什麼東西被屢屢打開而後放棄──談「打開-當代」的「虛有權」
2006
文章
影像背後,我們遺失了什麼?──吳季璁專訪
2006
文章
學院體制、影像文化與手工藝──對「台灣具象畫展」的閱讀與補遺
2006
文章
幻景及其破綻──論吳季璁的影像作品
2006
文章
從街頭到櫥窗──時尚工業對於塗鴉的援引、消費及贊助
2005
文章
書寫陳松志的作品(或被他動了手腳的那些房間)
文章
啤酒廠探險隊出發!──記2005城市風景──諾阿歐的城市迷宮
2005
文章
解救超級孤獨中間人──玩布工作坊與南海藝廊的藝術輕工業
2005
文章
展場內的工作室──側寫「工作室越境」
2005
文章
容我進出您的恍惚相──持續書寫陳界仁
2005
文章
被花布隔開的前後文──林明弘‧想家的技藝
2005
文章
玩異響‧三帖使用說明
2005
文章
街角的薛西弗斯──2005年夏天,台灣的行為藝術潮
2005
文章
古老監獄裡的自由幽靈──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2005
文章
高重黎:八釐米影像政治
2005
文章
透光的空間
2003
文章
拼圖,七巧板,與展開的空盒──看陳曉朋繪畫中的樸素規則
2003
文章
布幕拉起,請與舞台保持距離。──閱讀「2002台北雙年展:世界劇場」
2002
文章
策展機器的邊緣實踐──關於「2002台南雙年展」的幾個觀察
2002
文章
從典律空間到公共空間──試探台灣1980年代以來裝置類作品的空間演變
2002
文章
世界停止,我們在另一邊凝視。──李慶泉的內視景觀
2002
文章
瓜熟將腐,張狂而悲傷。──對韓舞麟《黑色系列》的兩種觀看
2002
文章
小型迴路裝置
2002
文章
中華文化過敏──談林煌迪的《隨波逐流》
2002
文章
文本的興味或腥味──談「迷眩島嶼──藝慾超連結」展
2002
文章
國際藝術‧私相授受:記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2002
文章
遙遠城邦外的邊境想像──從兩本藝術雜誌談七○、八○年代台灣藝評概況
2002
文章
謝東山──藝評,不再害羞的科學
2002
文章
陳瑞文──從自覺、實踐到啟蒙的可能
2002
文章
倪再沁──歷史的幽冥,及其開闊之路
2001
文章
場所精神,美術館發光:從台北市立美術館內的裝置藝術談起
2001
文章
非人國──張乃文、林煌迪、王婉婷
2001
文章
知識分子的促狹鬼臉──談楊茂林2001年「請眾仙2:寶貝你好神奇」
2001
文章
讓藝術集體出軌,在街頭外遇
2000
文章
一場十六年的狂飆──紐約當代藝術中心P.S.1展覽:Around 1984:A look at art in the 80s
2015
Dissertation/ Thesis/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