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琳
  • 出生年

    1983

  • 出生地

2011國⽴臺北教育⼤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理論與評論組 碩士
2007淡江⼤學法國語⽂系 學士
2006法國孔泰⼤學法語系,國際交換學⽣ 學士
1983年生,為藝術評論、展覽策劃工作者。過去其作為高雄美術館展覽組策展人,現以獨立策展人的身分,策劃了:藝術家博覽會主題展「生命是種隱喻,而你也是」、索卡藝術中心「Mental-logue/Monster-logue」,香港Am space「舞到哀切-蘇匯宇的彩色電視機」以及近期的台北美術館「失重」、耿畫廊「森森」、台北國際藝術村「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其以評論身分,長期關注錄像藝術、藝術與科學發展,另類前衛運動。⽬前為《新活⽔》專欄作 家, 相關⽂章散⾒《今藝術》雜誌、《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與設計》、《典 藏投資》、《Art Plus》雜誌、台北市⽴美術館《現代美術》、⾼雄市⽴美術館《藝 術認證》、上海《藝術當代》雜誌、北京《藝術界》雜誌、⽇本《Quotation》雜誌。

■ 獨⽴研究項⽬
2015-2018,「其他的前衛運動史:台灣」
2017,「其他前衛運動史:肯亞」
2017,「其他前衛運動史:阿根廷」
2015-2016,「韓國抗爭歷史與藝術」
2009-2011,「教育部⼈⽂教育體檢計畫」計畫助理,指導教授:林志明
2010,國⽴台灣⼤學「台灣電影史」研究助理,指導教授:林志明
2008-2009,「法國電影學者Dominique Païni 專題計畫」助理,指導教授:林志明

■ 研討會與座談
2020, “CSGSU Conference 2020”,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Canada. Presenter.
2015-2018,在地實驗系列座談「科學真的有⽤啦!Science Works, Bitches」策劃⼈、與談⼈
2015-2018,「當我們談論攝影是否是⼀⽚荒原,回應王咏琳對於當代攝影的評論」與談⼈,台北當代藝術中⼼
2017,「他者的前衛運動:阿根廷1960年代以降的藝術」,發表⼈,在地實驗,臺北,臺灣
2017,「英國FACT展——萬無引⼒ 」發表⼈,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6,「重新審視⽂化研究的實驗與⽅法」評論⼈,⽂化研究協會,中興⼤學,臺中,臺灣
2016,「⾼雄美術獎2016」觀察員評審,⾼雄市⽴美術館,⾼雄,臺灣
2015,「亞洲的科學/科技與藝術運動」與談⼈,慕尼⿊Unpainted 藝術節,慕尼⿊,德國
2015,「⾼雄美術獎2015」觀察員評審,⾼雄市⽴美術館,⾼雄,臺灣
2015,「穿戴裝置的未來:藝術與科技的交會」英⽂座談主持⼈,國⽴臺灣美術館,台中, 臺灣
2015,「威尼斯新加坡館藝術家何⼦彥個展座談」與談⼈,就在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2014,「梅丁衍回顧展1976-2014」講座策劃⼈、與談⼈,臺北市⽴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4,「重新審視台北雙年展的藝術收藏」座談發表⼈,臺北市⽴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3,「與⽶開朗基羅的對話」座談⼈,臺北教育⼤學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3,「科技想像的未來」三⽇座談評論⼈,⼤邱藝術館,⼤邱,韓國
2013,「台灣的錄像藝術」發表⼈,⾹港中⽂⼤學,⾹港,中國。
2012,「錄像藝術與電影的交會」發表⼈,⾼雄電影館,⾼雄,臺灣。
0作品
0展覽
17出版
2018
展覽
“Science Works, Bitches,” 台北雙年展2018附屬計畫, 臺北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7
展覽
《⾎⾊千 層山茶花》, Arko 美術館, ⾸爾, 韓國
2016
展覽
《影像的第三⽅認知》, 恆畫廊, 臺北, 臺灣
2016
展覽
“Hitch Punk,” 德國慕尼⿊Unpainted 藝術節, 慕尼⿊, 德國
2015
展覽
《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 臺北國際藝術村, 臺北, 臺灣
2014
展覽
《森森》,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4
展覽
《舞到哀切-蘇匯宇的彩⾊電視機》, Am space, 香港
2013
展覽
《失重》北美館30週年特別計畫, 臺北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3
展覽
《精神性怪獸》, 索卡藝術中心, 臺南, 臺灣
2012
展覽
《⽣命是種隱喻,⽽你也是》, 藝術家博覽會, 臺北, 臺灣
2020
文章
〈鏡像、⾃我揭露:在身體與認同間的轉移觀點〉
2020
文章
〈作為抵抗的復古呈現:在遺忘與記憶之間〉
2019
文章
〈在時間的不持續性中持續的實踐——Noel McKenna訪談〉
2018
文章
〈溫柔且暴⼒——加拿⼤Isuma Collective作品〉
2018
文章
〈神話的復述或批判的⽂本︖被電影改編的藝術家傳記〉
2018
文章
〈似如⼀⽚荒原的台灣當代攝影〉
2017
文章
〈加拿⼤前衛藝術團體General Idea,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拉丁美洲美術館的回顧展〉
2017
文章
〈呈現那些不可呈⾒的——周育正作品中對於美術史的關注〉
2016
文章
〈意識型態造就的荒唐與浪漫- 吳思嶔的創作物件〉
2016
文章
〈「世代觀點交錯」持續缺席的臺北美術獎常態〉
2015
文章
〈2015年的藝術「歸零運動」 評 荷蘭Todays Art 2015「ZERO ON SEA」〉
2015
文章
〈當藝術家不再需要履⾏藝術系統給他們的任務 從觀念主導藝術去談科技/科學藝術的美學⾃主〉
2014
文章
〈成為⼀個數據癡迷者——Big Bang Data展〉
2014
文章
〈造⾳翻⼟:透過聲⾳與政治重構的台灣歷史〉
2014
文章
〈周育正的⼯作史系列〉
2014
文章
〈⽪相獵影中形塑的女性藝術家形象〉
2012
文章
〈電影與藝術如何在今⽇交會︖在視覺藝術與電影之間的中介、變形與挪⽤〉
2017
國藝會「海外藝遊」獎助⾦, 臺灣
2016
年度展覽季提名評審團獎,獲提名展覽「影像的第三⽅認知」
台新藝術獎, 臺北, 臺灣
2016
韓國國家⽂藝基⾦會研究獎⾦, ⾸爾, 南韓
2015
國際研究獎助⾦, 臺灣
2014
年度展覽季提名評審團獎,獲提名展覽「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
台新藝術獎, 臺北, 臺灣
2011
入選」
「數位藝術評論獎, 臺北, 臺灣
2011
評審團獎,獲獎展覽「後民國——沒⼈共和國」
台新藝術獎, 臺北,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