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民國Republic without People
後民國(2011)

「後民國:沒人共和國」(Republic without People)是2011年4月發表於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的展覽,由吳達坤與非常廟藝文空間共同策畫,該展邀請了24組(總計26位)藝術家參與。展覽構想始自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作品《一九八四》,與對於臺灣第二次政黨輪替後文化政策改變的觀察,思考民國一百年歡慶活動相對於臺灣歷史的象徵性意義。恰逢臺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台北雙年展」與國立臺灣美術館所舉辦的「亞洲藝術雙年展」與自「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轉型的「台灣美術雙年展」在公眾參與項目及議題轉向的實踐,與地方藝術社群、替代空間的蓬勃發展,如豆皮咖啡館的「行走的學校」等,在新一波抵抗美學的風潮及解嚴後的世代交替當中建構出展覽的基調。

展覽簡介中提及:「他的主軸是以『民國』這個多重意涵的概念,爬梳台灣當代藝術中所具有的政治意識;『後』除了象徵著在政治學上『民國』這一詞的前途未卜甚至百年將至的況味,同時也帶有一種對於這個島嶼懸置現狀的外來預言觀照。」,但也因為展覽自身的政治意涵及當下的政治環境,使該展在尋找場地之初即遇到困難,幾經波折後自臺北轉移到高雄展出,也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下少數北部藝術社群直接以南部場館作為首次展演發表的例子,並引起「未有在地藝術家參與」的疑慮。另一方面,文化政策的轉變與補助機制的逐漸完備,也使藝術社群開始思索如何擾動、影響公共領域的政策的擬定,參與本展的藝術家作品多帶有批判意識,並在展覽之外,也試圖進行藝術團體的串聯。

「後民國:沒人共和國」開幕時邀請儀隊高舉「後民國」的開國大旗,以《不可能的任務》作為背景音樂開場,由時任高美館館長的謝佩霓身披「臨時大總統」彩帶,與飾演開國大臣的藝術家們開場。戲謔式的演出與現場作品對於政治的批判、殖民歷史的反思,「後民國」在展覽當中以文化立國的烏托邦現身,並反映了當時社會大眾因為缺乏身份認同的集體意識與對於未來的徬徨,2012年獲得了第十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文 / 李奎壁/2020)

參考出版品:
.吳達坤,《後民國:沒人共和國》,田園城市,2011。
.陳宏星,〈在高雄的「後民國」:非常妙(廟)的「無人共和國」〉,典藏今藝術,225期,頁126-128,2011.6。

參考網路資料:
.台新藝術獎文獻
(http://artsawardarchive.taishinart.org.tw/work/id/174)
.洪如珮採訪整理,〈星叢對話_藝術建國:國中國的策展理念-專訪策展人吳達坤〉,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2011.4.24。
(https://aofa.tw/?p=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