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年

    1969

  • 出生地

1994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學士
1969年生於臺灣臺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代表臺灣參加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09年亞太三年展、2010年臺北雙年展聯動計劃、2012上海雙年展,海內外聯展百餘次。曾擔任天打那實驗體團長(1992-)、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1994)、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2006-2009)等工作,曾赴舊金山「海得嵐藝術中心」(1997)、倫敦「蓋斯沃克藝術家工作室」(2001)、紐約ISCP(2006)及蘇格蘭Glenfiddich(2007)駐村。

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其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一種荒謬處境,其代表作品包括探討臺灣主體性問題的《本土佔領行動》(1994)、顛覆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的《反攻大陸行動》(1997),以及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與「行動三部曲外一章」的《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2002),2007年發表的《歷史幽魂》、《分列式》及《玉山飄浮》三件錄像,則以幽默手法對過去的威權統治進行顛覆。除此之外,他也透過攝影裝置手法,以「金碧山水」風格結合台灣民間充斥的怪力亂神現象,呈現臺灣特有的一種虛假、疏離的「冷現實」,代表作品為《獸身供養》(2000)、《野蠻聖境》(2000)及《天堂變》(2001)系列;而另一個以銀箔結合攝影裝置的系列作品《死之慾》(2002)、《地獄頌》(2003),則試圖探討肉體與靈魂間的永恆議題。自2005年起整理過去十五年在臺灣各處踏查所拍攝的廢墟照片,歸納了包括工業、神偶、建築及軍事廢墟四大部份,呈現臺灣在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中,所隱藏著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的創作主軸。2007年後開始繪製《忘德賦》l(2007)、《世外塵》(2008-2012)、《如夢令》(2008-2011)、《恨纏綿》(2009) 及《甜蜜蜜》(2010-2012),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再將其轉化成個人生活或真實故事,試圖將宏大史詩文本轉化為私微自傳敘事,以「偽山水」策略對所謂的正統性進行篡位。 2010年至2011年帶領一百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拍攝計劃,以公民參與的方式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出版品及展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除了藝術創作之外,姚瑞中也陸續策劃「幻影天堂-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2002)、「金剛不壞-台灣當代行為藝術錄像展」(2003)、「出神入畫-華人當代攝影展」(2004)…等展覽,而藝評文章則散見各中文藝術專業期刊,著有《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2002)、《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2003)、《台灣廢墟迷走》(2004)、《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2005)、《流浪在前衛的國度》(2005)、《廢島》(2007)、《姚瑞中》(2008)、《人外人》(2008)、《幽暗微光》(2009)、《逛前衛》(2010,合著) 、《恨纏綿》(2010)、《海市蜃樓》(2010,編著)、《海市蜃樓Ⅱ》(2011,編著)、《萬歲山水》(2012)等書。作品曾被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澳洲昆士蘭美術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術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以及許多國內外私人單位典藏。曾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國美館典藏委員,以及文建會駐村計劃、國家藝術基金會、臺北市文化局及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臺北獎、高雄獎、臺北數位藝術獎、臺北公共藝術、臺北攝影新人獎、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劃、澳門藝術館...等評審委員。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0作品
160展覽
106出版
作品選集
萬萬歲
行為藝術 / 2013
萬歲
行為藝術 / 2011
歷史幽魂
行為藝術 / 2007
玉山漂浮
行為藝術 / 2007
分列式
行為藝術 / 2007
唐人街-天旋地轉
行為藝術 / 2005
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
攝影藝術 / 2002
天下為公行動-中國外的中國
攝影藝術 / 1997
反攻大陸行動 - 行動篇
攝影藝術 / 1996
本土佔領行動
攝影藝術 / 1994
2020
姚瑞中個展:犬儒共和國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美援大樓、中正堂, 臺北, 臺灣
2019
離垢地:姚瑞中個展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8
黃金山水
東區藝廊, 臺北, 臺灣
2018
乖乖
泰納藝廊, 伯斯, 澳洲
2017
巨神連線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7
週休八日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5
腦殘遊記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5
山水幻境
葛豪士當代畫廊, 倫敦, 英國
2014
迷走到見證:姚瑞中前蚊子館影像紀事展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威尼斯, 義大利
2014
好時光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3
小幻影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3
萬萬歲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2
萬歲/山水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2
萬歲/山水
耿畫廊, 北京, 中國
2011
甜蜜蜜
MOT/ARTS, 臺北, 臺灣
2011
台灣清新
葛豪士當代畫廊, 倫敦, 英國
2010
如夢令
葛豪士當代畫廊, 倫敦, 英國
2010
甜蜜蜜
漢雅軒, 香港, 中國
2009
恨纏綿
加力畫廊, 臺南, 臺灣
2008
歷史幽魂
新苑藝術, 臺北, 臺灣
2007
忘德賦
伊通公園, 臺北, 臺灣
2007
犬儒共和國
非常廟藝文空間, 臺北, 臺灣
2006
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05
犬儒外史
其玟畫廊, 臺北, 臺灣
2004
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
伊通公園, 臺北, 臺灣
2003
極樂天堂
Aspex 畫廊, 普茲茅斯, 英國
2002
死之慾
李家昇攝影藝廊, 多倫多, 加拿大
2000
野蠻聖境
李家昇攝影藝廊, 多倫多, 加拿大
1998
歷史測量系列
MOMA Contemporary, 福岡, 日本
1997
反攻大陸行動─預言篇&行動篇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臺北, 臺灣
1996
反攻大陸行動─序篇&入伍篇
伊通公園, 臺北, 臺灣
1994
土地測量系列
伊通公園, 臺北, 臺灣
2022
雅加達雙年展
印尼美術館, 雅加達, 印尼
2022
那些年我們的藝術養成
TKG+ Projects, 臺北, 臺灣
2022
藝術再想像
華山, 臺北, 臺灣
2021
姚瑞中+Daniel Wong 版畫雙人展
當代一畫廊, 臺北, 臺灣
2021
MINDSCAPES
House of Fine Art - HOFA Gallery, 臺北, 臺灣
2021
Ink Dreams: Selections from the Fondation INK Collectio
LACMA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臺北, 臺灣
2021
伏流─1980-2000年台灣藝術集結:台北篇
立方計劃空間, 臺北, 臺灣
2021
非常群聚
非常廟藝文空間, 臺北, 臺灣
2020
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台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20
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
台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20
穿孔城市
台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18
上海雙年展
上海Switch Art Center, 上海, 中國
2018
PLUS Ⅲ:王懷慶+姚瑞中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8
島嶼:臺灣&西西里
The Magazzini Dell’arte, 義大利
2018
登錄者
馬尼拉大學美術館, 馬尼拉, 印度尼西亞
2017
西班牙錄像藝術節
馬德里, 西班牙
2017
亞迦拿國際紀錄片暨實驗電影節
雅加達, 印度尼西亞
2017
連雲港國際攝影節:潛意識
江蘇, 中國
2017
絲路:東西文化旅程的想像
西安美術館, 西安, 中國
2017
海市蜃樓
MAMA, 澳大利亞
2017
記憶的重疊與交織─台灣解嚴後的水墨發展與現況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17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臺灣
2017
近未來的交陪
蕭壟文化園區, 臺南, 臺灣
2017
The Genius of the Crowd
濱海藝術中心, 新加坡, 新加坡
2016
療癒之泉─格蘭菲迪台灣藝術家駐村計畫十二週年
關渡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6
睿智的史菲爾
興巴士藝術中心, 檳城, 馬來西亞
2016
雪梨雙年展
Carriageworks, 雪梨, 澳大利亞
2016
傾圮的明日- 台灣當代攝影四人展
巴黎攝影之家, 巴黎, 法國
2015
亞洲雙年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15
亞洲當代
全北道立美術館, 韓國
2015
藝術家四十年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臺灣
2015
穿越劇計畫文件展
光州亞洲文化殿堂, 光州, 韓國
2015
Copyleft:中國挪用藝術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 中國
2015
墨變
坎培拉美術館, 坎培拉, 澳大利亞
2015
South by Southeast
Osage Foundation, 香港
2015
證據
Die Neue Aktionsgalerie Berlin, DNA Berlin, 德國
2015
江陵
武北美院美術館, 湖北, 中國
2014
{INSERT 2014}
Ghar Indira Genahi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rts, 新德里, 印度
2014
噪音翻土—台灣的另翼聲響
北師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 臺北/高雄, 臺灣
2014
普普藝術+工廠—熱塑.冷壓.當代台灣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臺灣
2014
Something in space escapes our attempts at surveying
Württembergischer Kunstverein Stuttgart, 司圖加特, 德國
2014
亞細亞安那其連線
Tokyo Wonder Site (本鄉、涉谷), 東京, 日本
2014
北京攝影雙年展
湖北美術館, 湖北, 中國
2014
深圳國際雕塑雙年展
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 深圳, 中國
2014
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
首爾市立美術館, 首爾, 韓國
2014
亞洲藝術三年展
曼徹斯特, 曼徹斯特, 英國
2014
台灣雙年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14
The Mirror and Monitor of Democracy in Asi
光州美術館, 光州, 韓國
2014
界:台灣當代藝術展
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 紐約, 美國
2014
新加坡亞太藝術獎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 新加坡, 新加坡
2014
後波普-東西方相遇
沙奇藝廊, 倫敦, 英國
2014
Museum of Arte Útil: Working Document Structure, Rooms, Examples and Live Projects
Museum of Arte Útil, 埃因霍恩, 荷蘭
2013
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
中華世紀壇, 北京, 中國
2013
從顛覆真實到創造真實-解嚴以後的台灣當代藝術
亞洲現代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13
凝視自由: 台灣當代藝術展
佛伊弗迪納當代美術館, 諾威薩, 賽爾維亞
2013
開放:國際雕塑藝術暨裝置戶外展 暨 旗幟計畫案
Tenri Cultural Institute, 威尼斯, 義大利
2013
視域之方—臺灣當代藝術展
紐約天理文化中心, 紐約, 美國
2013
時—空—間
Stattberlin, 柏林, 德國
2013
中山公園計劃—上海雙年展特別項目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 中國
2013
轉動藝台灣
首爾市立美術館, 首爾, 韓國
2013
在地與他方的力量-臺灣當代藝術的感性座標與路徑
屏東美術館, 屏東, 臺灣
2013
標新˙立意-館藏青年藝術家作品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13
真真:當代超常經驗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3
海市蜃樓
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桃園, 臺灣
2013
集群藝術獎
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2012
釜山國際錄像藝術節
釜山, 南韓
2012
相形之下—關於承傳與演繹的藝術
金雞湖美術館, 蘇州, 中國
2012
預測回憶
維也納藝術節, 奧地利
2012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 中國
2012
中國新水墨
沙奇藝廊, 倫敦, 英國
2012
家非家─島嶼的短篇故事
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 曼徹斯特, 英國
2012
臺灣當代.玩古喻今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2
我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阿朵拉卡爾沃畫廊, 莎拉曼卡, 西班牙
2012
第十屆臺新獎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12
移動中的邊界:臺灣—以色列,跨文化對話
Herzliya美術館, 特拉維夫, 以色列
2012
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臺灣批判寫實攝影藝術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臺灣
2011
故事顯影-當代臺灣攝影十人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臺灣
2011
鏡.界-海峽攝影交流展
羅卡當代藝術空間, 高雄, 中國
2011
複感˙動觀-2011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2011
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1
後民國-沒人共和國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臺灣
2011
手、眼和心
昆士蘭現代美術館, 昆士蘭, 澳大利亞
2011
海市蜃樓-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攝影展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臺北, 臺灣
2010
此時此地,再現台灣
派翠西亞與菲力普佛斯特美術館,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邁阿密, 美國
2010
蝴蝶效應-二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
何香凝美術館, 深圳, 中國
2010
數位之手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10
臺北雙年展-聯動計劃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0
釜山國際錄像藝術節
釜山, 南韓
2010
臺灣美術雙年展-非常美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10
離魂症:幻影神遊者
大未來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0
浮世山水
相田美術館, 東京, 日本
2010
替身術-臺式錄像展
456畫廊, 紐約, 臺灣
2010
香港攝影節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
2009
各搞各的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09
秘密花園
雀而喜美術館 & THE Gallery and Elga Wimmer PCC, 紐約, 美國
2009
魔幻山水
MOT,ARTS, 臺北, 臺灣
2009
袋鼠晴日
MOMA Contemporary, 福岡, 日本
2009
中國之外-臺灣新水墨畫
Goedhuis Contemporary, 紐約, 美國
2009
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昆士蘭美術館, 布里斯班, 澳大利亞
2009
倫敦藝術博覽會-攝影50
倫敦, 英國
2007
嘻戲─幽默與淘氣的臺灣新藝術
天理畫廊, 紐約, 美國
2007
迷離島─臺灣當代藝術現象展
華盛頓藝術科學宮, 南達科他州, 美國
2007
迷離島─臺灣當代藝術現象展
國際亞洲當代藝術中心, 溫哥華, 加拿大
2007
迷離島─臺灣當代藝術現象展
印第拿波里大學藝術中心, 印第安納州, 美國
2007
迷離島─臺灣當代藝術現象展
哥倫布州立大學Illges藝廊, 喬治亞州, 美國
2007
相異視野─中國與臺灣當代藝術
席頓華許畫廊, 紐約, 美國
2006
島─紐西蘭、新加坡與ㄒ灣當代藝術
亞當美術館, 威靈頓, 紐西蘭
2006
島─紐西蘭、新加坡與ㄒ灣當代藝術
新加坡當代美術館, 新加坡, 新加坡
2006
顯微境觀─中國當代藝術展
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 中國
2006
臺灣美術發展1950~2000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2005
上海酷─創意再生產
多倫現代, 上海, 中國
2005
橫濱三年展:藝術馬戲團─跳躍日常
橫濱碼頭區, 臺北, 臺灣
2001
聖像•反聖像•新聖像
誠品畫廊, 臺北, 臺灣
2001
聖像•反聖像•新聖像
臺北文化中心, 臺北, 臺灣
2001
聖像•反聖像•新聖像
曼哈頓村大學‧布朗森畫廊, 紐約, 美國
2001
輕且重的震撼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01
亞細亞散步─可愛
水戶美術館, 水戶, 日本
2000
非常廟大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00
近距觀照
史考特藝廊, 溫哥華, 加拿大
2000
近距觀照
維多利亞美術館, 維多利亞, 加拿大
2000
粉樂町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 中國
2000
粉樂町
伯斯當代藝術中心, 伯斯, 澳洲
1999
面對面─臺灣當代藝術展
黃金海岸 & 雪梨 & 莫爾本 & 坎培拉, 澳洲
1999
面對面─臺灣當代藝術展
威靈頓, 紐西蘭
1998
你說我聽
碧松當代藝術中心, 臺北, 臺灣
1992
現代美術雙年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1991
X . X實驗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1990
現代美術新展望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07
蘇格蘭, 英國
2006
紐約, 美國
2001
倫敦, 英國
2001
英國
1997
舊金山, 美國
2005
展覽
臺灣行為藝術檔案展, 牯嶺街小劇場, 臺北, 臺灣
2005
展覽
好自在-行為錄像接力展, Taipei MOMA Gallery, 臺北, 臺灣
2005
展覽
超時空連結:台灣當代藝術空間與藝術村網路,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世貿三館, 臺北, 臺灣
2004
展覽
出神入畫-華人攝影新視界,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03
展覽
急→整→飾:臺灣藝術新浪, 大趨勢畫廊, 臺北, 臺灣
2003
展覽
金剛不壞-臺灣當代行為藝術錄像展, 豆皮文藝咖啡館, 高雄, 臺灣
2002
展覽
幻影天堂-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 大趨勢藝術空間, 臺北, 臺灣
2002
展覽
酷斃了Be Cool,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高雄, 臺灣
2002
展覽
夢2002, OXO畫廊, 倫敦, 英國
2002
展覽
群魔亂舞-臺灣當代素描展, 誠品畫廊, 臺北, 臺灣
2002
展覽
非常不『廟』之漫畫一代, 原型藝術, 臺南, 臺灣
1999
展覽
《非常流》, 臺北, 臺灣
1999
展覽
《末世漫遊》, 臺北, 臺灣
1999
展覽
《東方靜心》, 臺北, 臺灣
2007
文章
就是那道光!─台灣當代藝術中以特殊光源做為空間裝置語彙之作品概述
2007
文章
「七九八」與北京當代藝術聚落
2007
文章
台灣新媒體藝術發展回顧1984~2006
2007
文章
飛簷頹壁殘
2006
文章
廢墟讓位給它的陰影
2006
文章
脫胎換骨~1995年至2005年的台灣當代藝術狀況
2006
文章
台灣當代藝術參與國際藝壇的回顧與思考
2006
文章
無所不在標語駁
2006
文章
人文氣息與大膽前衛的基地-巴黎藝術旅行
2005
文章
緘默浪滔盡-離島廢墟雜感
2005
文章
跟著雙年展藝遊去
2005
文章
超時空連結:台灣當代藝術空間與藝術村網路
2005
文章
台灣行為藝術發展的幾段歷史進程
2005
文章
蝴蝶蘭效應
2005
文章
行為藝術/搞什麼鬼?
2005
文章
「詩意的漫遊/心象的顯影」,《春融》
2004
文章
奈良美智的嫩天堂
2004
文章
時光鄉愁的黑洞-湯皇珍
2004
文章
Contemporary Art Development and Art Spaces in Taiwan
2004
文章
粉紅是一種態度-王素峰
2004
文章
要談產業/先談文化
2004
文章
百變空間
2004
文章
廢墟─另一種「全民運動」?
2004
文章
台灣現代攝影發展的幾段進程
2004
文章
枯山水-台灣山岳風情
2004
文章
超‧薄-扁平世代好自在?
2004
文章
Asian Lampoon-Wu Tien-Chang
2004
文章
Asian Lampoon-Cang Xin
2004
文章
無可迴避的荒謬-一個藝術家的藝術運動
2004
文章
誰跨誰的領域?台灣當代藝術中的跨領域現象
2004
文章
逃逸之外無它!
2004
文章
攝魂術還是夢魂術?吳天章的數位輪迴
2004
文章
花非花/燈非燈
2004
文章
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
2004
文章
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
2004
文章
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
2004
文章
鐵道藝術網路系統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實踐與反思
2004
文章
再次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2004
文章
再次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2004
文章
再次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2004
文章
出神入畫:華人攝影新視界-再次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2004
文章
超藝術
2004
文章
無國度的藝術革命家
2004
文章
急→整→飾:台灣藝術新浪
2004
文章
文化+創意=產業?
2004
文章
台灣當代藝術中的攝影新潮流-關於幾種創作方法的初步觀察
2004
文章
台灣現代攝影發展的幾段進程
2003
文章
困境中的榮景
2003
文章
藝術精神>物質貧窮
2003
文章
「廢墟台灣」創作自述
2003
文章
解嚴時代80’s
2003
文章
數位超烏托邦
2003
文章
「2003聯合實驗室」(Multiple Lab)計劃
2003
文章
台北國際藝術村-「2003聯合實驗室」(Multiple Lab)計劃
2003
文章
從台灣藝術科系所畢業展反思新生代創作趨勢與藝術教育
2003
文章
金剛不壞-台灣當代行為錄像藝術展
2003
文章
金剛不壞-台灣當代行為錄像藝術展
2003
文章
靈魂不過是個虛幻的瞬間--林書民
2003
文章
台灣錄影藝術的發展與反思
2003
文章
對立衝突中的矛盾統一—從曲德義的「定位/錯合」個展談抽象繪畫的突圍策略
2003
文章
經典素人藝術家:七彩繽紛而孤獨的洪通
2003
文章
檳榔西施與裝置:亞熱帶叢林
2003
文章
社會影像的氾濫
2003
文章
台北雙年展:世界即舞台/舞台即世界
2003
文章
由「膜」到「模組化」
2003
文章
幻影天堂-台灣當代藝術中的攝影新潮流
2002
文章
幻影天堂-台灣當代攝影的幾種方法概論
2002
文章
酷斃了Be Cool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10):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的反思
2002
文章
虛幻的真實/真實的虛幻-台灣當代藝術英國巡迴展
2002
文章
肉身覺醒-台灣當代錄像行為藝術初探
2002
文章
Illusion of reality A real illusion -- An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
2002
文章
虛幻的真實/真實的虛幻
2002
文章
時空穿越:蟲洞-台灣當代藝術展
2002
文章
群魔亂舞-台灣當代素描展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9):陰柔美學
2002
文章
台灣當代裝置藝術的困境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8):動力裝置
2002
文章
唐吉訶德的長槍-台灣政治藝術展
2002
文章
網路無國界/藝術零距離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7):錄影裝置
2002
文章
台灣當代藝術切片-工業材質在空間裝置上的應用
2002
文章
台灣當代裝置藝術狀況的反思
2002
文章
非常不『廟』之漫畫一代
2002
文章
非常不『廟』之漫畫一代
2002
文章
中國外的中國-全球「中國城」佔領行動
2002
文章
反政治或反藝術?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6):攝影裝置
2002
文章
非常不『廟』之漫畫一代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5):享樂主義與豔俗風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4):廢棄物裝置
2002
文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李銘盛
2002
文章
台灣當代攝影中的田野調查方法學
2002
文章
台灣當代藝術中的「特定場域」作品
2002
文章
靈光的片段-略論攝影理論的台灣經驗
2001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3):互動式裝置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2):新道場
2002
文章
90年代台灣裝置藝術狀況(1):政治與社會的批判
2002
文章
以建立網絡中心為鵠的:倫敦「蓋斯沃克」藝術工作室
2001
文章
世界交替的攝影新潮流
2001
文章
英國「柯芬妮亞」國際藝術工作營及倫敦「蓋斯沃克」藝術工作室
2001
文章
生命中必須承受之輕-日本「亞細亞散步」展
2001
文章
從「天下為公行動」談異地創作與交流
2001
文章
縫補破裂的亞太板塊-亞太藝術雜誌
2001
文章
從「天打那實驗體」談跨領域創作的實踐
2001
文章
物品如何成為藝術?
2018
視覺藝術獎
第16屆台新藝術獎, 臺北, 臺灣
1996
入選
伊朗國際攝影雙年展
1994
入選
中華民國現代美術雙年展
1992
第一屆台北攝影新人獎
1992
入選
中華民國現代美術雙年展
1990
多媒體類入選
雄獅美術新人獎
1990
入選
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
1988
混合媒體類入選
雄獅美術新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