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從萬華區到漢堡港:將⼈類與⾃然世界的關係置於顯微鏡下的台北新展覽, 李⼩⾶撰, 台 北時報, 臺灣。 當公共藝術成為⼀個在地事件:「給平凡⼈的萬華散策」所拓展的「公共性」實踐 陳思宇撰, 典藏藝術。 繪畫就是⾏為本⾝台灣藝術家許懿婷個展《原來, 如此》, 馮毅揚撰, PPAPER, 臺灣。 繪畫的過程就像⾏為藝術?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 展出許懿婷個展《在靠近的過程》, 林 沛伶撰, MOT TIMES 明⽇誌, 臺灣。 飄浮⾝體之後, 以繪畫為⾏動錨定寫⽣:藝術家許懿婷個展《在靠近的過程》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 展出, 沈佩臻撰, 500 輯, 臺灣。 別無選擇, 本当に?−2020 台北獎觀察, 印卡撰, 典藏藝術, 臺灣。 ⽔⾕「飄浮⾝體−挖掘第三空間許懿婷個展」, 陳⾱鑑撰, 台新銀⾏⽂化藝術基⾦會, 臺灣。 因為親密《阮兜 322 巷 6 號》, 吳思鋒撰, 表演藝術評論台, 臺灣。 毗鄰市場的藝術⽣產機制-「看⾒」城市空間, 吳介祥撰, 台新銀⾏⽂化藝術基⾦會, 臺灣。 【藝術⽂化】新樂園藝術空間 新秀展阿 Q 式 4D 實境, 陳昱勳撰, ⾃由時報, 臺灣。
許懿婷-藝術家個人網站
從萬華區到漢堡港:將⼈類與⾃然世界的關係置於顯微鏡下的台北新展覽, 李⼩⾶撰, 台 北時報, 臺灣。 當公共藝術成為⼀個在地事件:「給平凡⼈的萬華散策」所拓展的「公共性」實踐 陳思宇撰, 典藏藝術。 繪畫就是⾏為本⾝台灣藝術家許懿婷個展《原來, 如此》, 馮毅揚撰, PPAPER, 臺灣。 繪畫的過程就像⾏為藝術?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 展出許懿婷個展《在靠近的過程》, 林 沛伶撰, MOT TIMES 明⽇誌, 臺灣。 飄浮⾝體之後, 以繪畫為⾏動錨定寫⽣:藝術家許懿婷個展《在靠近的過程》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 展出, 沈佩臻撰, 500 輯, 臺灣。 別無選擇, 本当に?−2020 台北獎觀察, 印卡撰, 典藏藝術, 臺灣。 ⽔⾕「飄浮⾝體−挖掘第三空間許懿婷個展」, 陳⾱鑑撰, 台新銀⾏⽂化藝術基⾦會, 臺灣。 因為親密《阮兜 322 巷 6 號》, 吳思鋒撰, 表演藝術評論台, 臺灣。 毗鄰市場的藝術⽣產機制-「看⾒」城市空間, 吳介祥撰, 台新銀⾏⽂化藝術基⾦會, 臺灣。 【藝術⽂化】新樂園藝術空間 新秀展阿 Q 式 4D 實境, 陳昱勳撰, ⾃由時報, 臺灣。
許懿婷-藝術家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