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郭嘉羚
郭嘉羚,1979年生於台灣桃園,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曾獲桃創獎優選、臺北獎優選、世安美學創作補助、國藝會美術創作類補助,並曾於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作品亦曾獲白兔美術館、藝術銀行、國立臺灣美術館及私人收藏。
郭嘉羚早期的作品如〈狀態#2〉(Condition#2, 2004)、〈碰觸的心理〉(A Mind of Skin Touch, 2005)擅長捕捉日常的片段微觀,以身體行為做為創作的媒介,運用行為錄像的手法形式,擴張視覺的影像,並傳遞出心理的感知經驗。
2006年開始發展的 「紅色嘴巴」系列作品裡被放大的嘴唇重複誦讀語句,其具體的身體影像經由語言的通道,衍繹了動作的詮釋,構成了影像的弦外之音,在郭嘉羚作品當中被微觀放大的局部身體,同時也碰觸了感知的詮釋。
2014年開始發展的「海動作」系列作品,更擴展了觀察對象,將對準藝術家自身的鏡頭轉向外在空間,在作品〈海動作〉(Sea Move, 2014)、〈海動作─時間〉(Sea Move-Duration, 2016)中,透過巨幅投影影像、彈性布幕、動力機械三者結合的呈現方式,探討身體行為與影像之間涉及的「觸覺性視覺」展現可能性。
2018年進一步藉由作品〈星星〉(2018)、〈雲動作〉(2018)試圖展開「觸視」的景深/空間提問。
作為關注以身體行為轉譯心理狀態的行為錄像創作者,郭嘉羚試圖藉由身體、影像、裝置將身體行為的語意擴延,試圖在作品中呈現被展示的動作、被言說的動作以及被想像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