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增藝術家 ᪥
藝術家簡介:
蕭麗虹(Margaret Shiu),1946年生於英屬香港,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經濟發展、副修歐美藝術史。1976年她隨家來臺,開始接觸現當代藝術作品,並以小額收藏;另亦逐漸投入個人陶藝創作,積極參與現代藝術工作室(SOCA)、伊通公園等藝術團體的活動。其早期作品重視瓷土質感,多摹擬大自然美感;後期轉為對人間百態的關照,創作主題、媒材、技法也更加多元。
1995年,蕭麗虹承租夫家產業的一處舊雞寮,與藝術家范姜明道、陳正勳一同成立竹圍工作室。竹圍工作室原為三人共用的陶藝工作室,設有大型瓦斯窯,並保留其中一棟作為展場。自「游移美術館」開始,竹圍工作室成為國內重要的前衛藝術實驗平臺之一。同時期,蕭麗虹亦關心國內藝文生態的發展,參與華山藝文特區爭取運動,並參與籌組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環改會)、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女藝會)、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
其藝術實踐與環境的關係,從早期的觀察摹擬轉為具體回應環境議題,並延續到竹圍工作室的空間經營策略。自1994年發表環境藝術裝置作品「引渡」、1998年規劃並在竹圍工作室展出的「河流:新亞洲藝術 · 台北對話」、發起2002年「城市與河流的交會——竹圍環境藝術節」等,以及2009年與吳瑪悧合作發展出以新類型公共藝術為概念引導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或在2015年發起GALA Asia等跨國社群、2019年參與台北雙年展「儲回大地的藝術」等,皆在此一理念下展開。
蕭麗虹同時身兼藝術創作者、展覽策展人、藝術收藏家、空間經營者、文化工作者、政策倡議者等多重身分。她始終堅信藝術的價值不僅僅止於藝術,而是具備影響更為廣泛的社會價值,且因人們的共同行動而觸發改變的能量,這也是她無數藝術實踐、社會實踐的動力來源。
簡歷節錄:
個展|2024《生若浮雲:蕭麗虹藝術成就回顧展》,竹圍工作室, 新北, 臺灣
聯展|2020《儲回大地的藝術-2020臺北雙年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
𖠁 更新藝術家 𖠁
藝術家簡介:
多年來許氏將其作品從繪畫擴展到各種媒材闡述他的藝術思想。2012年於鳳甲美術館舉辦首次大型個展,近年於台北、香港、日本、瑞士巴塞爾等地舉辦個展與聯展。過去曾參加TOKYO FRONTLINE (2011)、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 (2012)、高雄獎 (2014)、台北美術獎 (2015)、Art Central、VOLTA 14 (2018)等重要展覽。
“消逝“與“時間性”一直是許氏創作所關注的核心。
這樣的核心概念在近幾年內發展出四個不同系列的創作,並各自觸碰到各類議題面向:關於台灣過往歷史與當下的觀看,【三川州】(2015)。自身經驗與記憶所觸及的當下社會議題,【The Images Left Behind】(2018~)。繪畫性的材料感受與森林風景對於記憶與時間的隱喻,【繪畫】(2015~)。【Glacier】(2019~)。
簡歷節錄:
個展|2024《沉積物 - 許聖泓個展》,本事藝術 Solid Art, 臺北, 臺灣
2022《桃實.色彩.幾則敘事》,竹師藝術空間, 新竹, 臺灣
聯展|2022《ART TAIPEI台北藝術博覽會》,潮時藝術, 臺北, 臺灣
------------------------------------------------------------
藝術家簡介:
出生於臺灣桃園(1980),現居臺北,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2005年以「花毛泡的星期三」一作獲臺北美術獎首獎,受邀於亞洲文化協會獎助之日本ARCUS藝術家駐村計畫、英國文化協會獎助之藝術駐村於羅浮堡大學、以及蘇格蘭葛蘭菲迪藝術駐村等國際駐村交流計畫,國內外展演資歷豐富。身為藝術創作者以及大眾文化消費者,她透過轉置卡漫色彩,創作出系列性深具時代意義、反應大眾媒體文化,並喚起集體視覺記憶的當代藝術作品。
簡歷節錄:
個展|2023《連合島漫遊─2023陳怡潔個展》,加力畫廊, 臺南, 臺灣
聯展|2024《靈動的目光-台灣燈會建築光雕展演》,臺灣燈會,臺南,臺灣
------------------------------------------------------------
策展人簡介:
林裕軒,1994年出生,工作居住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策展組,現為獨立策展人。林裕軒以多角度的策動,思考在系統中的我們,如何在社會的集體經驗中平衡個人的身體能量,並進一步思考「我如何成為我們」這一命題。同時關注於當代社會的生產結構,並深入研究藝術工作者的養成與世代命題,試圖以策劃的方式,來對自己的見證與經歷留下痕跡。
策劃過的重要展演活動包括「明日備忘錄」(2022,立方計劃空間)、「繞道而行」(2021,台北國際藝術村)、「游擊隊」(2018,台北非常廟藝術空間)、「空氣煞車」(2017,高雄駁二特區當代館)、「不可言說的生命印記-媒介考古學」(2017,台北有章藝術博物館)、「台北夢」(2018,台北市立美術館)、「不會飛的豬」(2018,台北關渡美術館)等,也在「Mille-feuille de camélia」(2016,首爾ARKO ART CENTER)、「合力組裝米克斯」(2020,台北當代藝術館)等展覽擔任策展助理,曾進行「臺灣策展與藝文組織研究: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研究案以及策劃「年輕藝術家的實質需求」討論會,並撰寫其相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OUCH。
簡歷節錄:
策展|2023《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Measured in feet》,鳳甲美術館, 臺北, 臺灣
文章|2024【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策展的路況:在Tokyo Arts and Space
------------------------------------------------------------
藝術家簡介:
洪鈞元,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作品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數次入選各類國內外影展及錄像藝術節。曾獲第二屆地中海當代藝術獎「攝影與錄像藝術類」第二名、第九屆塞爾維亞Holywood Serbia國際影展最佳實驗影片、第十屆開羅錄像藝術節入選、2020年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SmolShorts獨立影展觀眾票選獎、 2019年丹麥哥本哈根60秒錄像藝術節評審團十大最佳影片、觀眾票選獎;國內於2021年獲「高雄獎 - 影像暨科技媒體藝術類」入選、2020年世安美學獎「音像藝術類」及第八屆「臺南新藝獎」,作品亦獲文化部藝術銀行、高雄科技大學藝術中心等單位典藏。
簡歷節錄:
個展|2023《縫—洪鈞元個展》,臺北當代藝術館廣場電視牆, 臺北, 臺灣
聯展|2024《關係人》,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2024《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