𖠁 更新藝術家 𖠁
✦ 姚仲涵✦
藝術家簡介:
姚仲涵生於臺灣臺北(1981-),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作品形式包含聲光裝置、聲響演出與音樂製作,透過光與聲音之間的呼應和對比,觸發觀者對自身體感的想像。2005年開始從事聲響創作,獲臺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2008)、臺北美術獎優選(2017),並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展覽與演出:日本「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09)、東京「NTT ICC-Emergencies!014」(2010)、阿姆斯特丹「STEIM - Massive Light Boner」(2010)、洛杉磯「Long Beach Museum of Art - Beyond the Frame」(2016)、臺北市立美術館「物·理」(2016)….等。目前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簡歷節錄:
個展|2025《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忠泰美術館,臺北,臺灣
聯展|2024《臺灣燈會》,大台南會展中心, 臺南,臺灣
聯展|2024《月津港燈節》,臺南鹽水,臺灣
------------------------------------------------------------
✦魏柏任✦
藝術家簡介:
近年的創作聚焦於勾勒人類心理空間的邊界與圖景,同時探索個人生命經驗與物質記憶之間的關聯。透過不同尺度的視野,作品呈現多層次的世界觀,觸及心理空間、身體感知、內在力量與記憶的交織與延展。
創作形式涵蓋空間裝置、雕塑、素描、行為表演與影像,以多元媒材的語言,引發觀者對記憶與存在的思考,構築一種情感與物質對話的共鳴場域。
過去作品曾展出於 新北市美術館戶外園區(2025)、 嘉義市立美術館(2024)、鳳甲美術館(2023)、伊日藝術計劃(2023 / 2022 / 2021)、高雄市立美術館(2021)、福利社(2019)、非常廟藝文空間(2018)等空間。作品曾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並獲得「2021高雄獎-首獎」、「2018世安美學獎」等肯定。
簡歷節錄:
聯展|2025《穿山而過》,新北市美術館,新北,臺灣
聯展|2024《懸置的界線》,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臺灣
駐村|2025,總爺國際藝術村,台南,台灣
------------------------------------------------------------
✦賴志盛✦
藝術家簡介:
197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目前生活與工作於台灣台北。
賴志盛在空間或風景中進行細膩的干預性藝術實踐——繃緊的線索,收集水珠的小孔,或是破牆而出的樹木等。其創作以裝置及雕塑等多種媒介探索了張力、日常生活及個人經驗。賴志盛關注細節, 常在特定空間的不同元素之間創造新關係,直接與觀眾的身體及存在感知相溝通,作品帶有一種輕鬆、富有玩樂意味的極少主義傾向。在1990年代,賴志盛是觀念藝術團體「國家氧」成員之一;他在事業早期於台北周邊地區廢棄建築中展出的作品往往與看似無效的勞作實踐有關。其作品因此特定創作語境而帶有一系列顯著的特點:富有環境或空間親近性,帶有強烈拓展性,也帶有一種與觀眾好奇心直接對話的抒情細膩感。
賴志盛感興趣於自反性概念,以及這概念在觀念藝術傳統中的應用,他以此思考為基礎進行的創作往往對作品自身的「人造屬性」或荒誕屬性保有強烈意識。他有意識地創造帶有場域特定屬性的非典型日常現實。在關注荒誕或非典型現實之時,藝術家仔細探索微觀感知經驗。賴志盛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常引用其長達十三年的磚瓦匠職業經驗,以此為基礎探討勞作及消費主題。藝術家致力進行藝術實踐時去除自我表達的痕跡,甚至將表達的責任轉嫁於觀眾或布展技術人員身上。
以參加了第二屆大台北藝術當代藝術雙年展的《浮洲》(2018)為例:這一件作品在空間各處布滿了 鋼絲線,以干預手段填滿了空間,卻又讓空間的空蕩屬性愈發顯著。如地面一般帶有亮灰色的平板錨定了多個鋼索,而觀眾也可在這高於展廳地面的位面上行走,與作品之間發生空間關係。曾展出於倫敦海沃美術館的早期作品《原寸素描》(2012)則直接在建築空間上以單一線條「繪制」建築本身——精細地勾勒出建築輪廓的線性形式幾乎是不可見的。這種素描或繪畫行動仰仗於身體勞動,不僅指向了徒勞,更直接將現實的情景納入我們的觀看之中。
賴志盛在《邊境》(2013)等作品中進一步發展了其干預性實踐。此作品曾參加2015年的里昂雙年展以及2016年的愛知三年展;觀眾必須沿著展覽空間牆面的狹長通路行走,而在展廳地面上展示的,則是一系列布展技術人員遺留在展覽中的廢棄材料。觀眾在此作品中陷入了觀察者及被觀察者的雙重身份,並因展場中的廢料、自身在高危梯階上的身體狀況,以及這兩種條件的反差對比而開展思考。空間感與扭曲感也在《 這 》(2015) 中有所體現:作品將展覽空間的天花板拉低至觀者頭頂,因此觀者必須在一個昏暗卻又帶有奇異光芒的洞穴式空間中探索。
總的來說,賴志盛的作品促使我們關注周遭環境、關注我們做出的諸多努力,並促使我們在探索語境時關注空間及當下的獨特屬性。通過深邃而細密的干預性、轉變式藝術實踐,賴志盛指向了宏大意識與行為影響的對應關係,展現了深邃或極少之物的重量及價值。
賴志盛頻繁於全球舉辦展覽,曾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0)、霧島之森美術館,鹿兒島(2019)、觀察社,廣州(2018)、誠品畫廊,台北(2017)等機構舉辦個展,曾參加愛知三年展(2016)、里昂雙年展(2015)、OCAT當代藝術中心,深圳(2014)及海沃美術館,倫敦(2012)等機構的大型展覽。
簡歷節錄:
個展|2025《點點頭》,就在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個展|2024《空地》,立方計劃空間,臺北,臺灣
個展|2024《川堂》,台北當代藝術館,臺北,臺灣
------------------------------------------------------------
✦羅智信✦
藝術家簡介:
羅智信,1984年生於臺灣苗栗,目前工作與生活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視覺藝術家。創作包含雕塑、錄像與攝影等複合裝置。
羅智信的創作多取材自生活中的日常物件,以幽默的口吻試圖對於「現成」進行翻轉,並從那些物之中,挖掘來自生活中無意識的創造,與隱匿的身體軌跡。近期熱衷於探索那些消融中與不穩定的物質,其脆弱、無法保存的特質為作品提供了某種當下的動能。
------------------------------------------------------------
✦王連晟✦
藝術家簡介:
1985年出生於臺北,2011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於2009年獲得臺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2013年獲得臺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並於2013年受邀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中心表演。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裝置常以數量的方式以達到一特異的身體感知。而聲音表演常以程式即時生成圖形搭配聲音演出。近年來致力於程式演算影像與聲音的契合。
簡歷節錄:
聯展|2025《烏托邦的倫理機器》,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
✦何采柔✦
藝術家簡介:
臺灣跨領域藝術家,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士,愛荷華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作品曾於上海當代藝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美術館、高雄美術館及神戶雙年展、亞洲雙年展以及釜山雙年展等展出。自2010年開始戲劇編導工作,創作《206號房》、《四季》及《半透明的》等導演/編劇作品。
何采柔無論是以繪畫、裝置或影像的方式創作,她的作品總能以局部分解的動作, 日常習慣的切片與豐富迷離的光影來呈現人與現實之間某種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而這些獨特而強烈的創作一方面包圍著觀眾,卻又與其保持對峙的狀態,讓日常的片刻成為了一道風景或儀式。
「也許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是從日常生活的觀察開始,而我們面對這些觀察過後的質疑,可以成為翻轉現實的動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