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工作報告
最新消息 2025/10/03

𖠁 更新藝術家  𖠁

曾建穎

藝術家簡介:

曾建穎,1987年生於南投,201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目前工作及生活於台北。作品以水墨膠彩等東方媒材繪畫與陶瓷雕塑為主,運用傳統古典媒材融合當代藝術形式,透過身體感官探討當代社會中的衝突與精神性。曾獲文化部MIT新人特區(2015),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2017),並入圍三十一屆金曲獎裝幀設計((2020)。重要展覽包括「禽獸不如--台灣美術雙年展」(2020),「光合作用二」(2019 ),「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2016)等。

簡歷節錄:

個展|2025《旁觀他人的幸福》,經緯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個展|2022 《木與夜孰長》,亞紀畫廊,臺北,臺灣

個展|2020 《惡托邦》,赤粒藝術,臺北,臺灣

聯展|2024 《一間裱褙店》,Art Space 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聯展|2024《這裡,哪裡,那裡》,阿爾敏.萊希畫廊,上海,中國

聯展|2024《喧囂的孤獨-台灣膠彩百年尋道》,台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

李承亮

藝術家簡介:

1986年出生於基隆

2013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早期和朋友合作「復興漢工作室」,共同創作以無厘頭的姿態衝撞藝術創造的可能性;2013年開始生活工作於台南,創作媒材不限定,將手工融合在概念裡,發展工藝和藝術合作的形態,對應物件造型與環境空間,關注生活的當下而為生活狀況尋找註解。


簡歷節錄:

個展|2024《休站》,台新金控大樓,臺北,臺灣

個展|2024《猩的展》,梵藝術私人美術館,台南,臺灣

個展|2023《萬年站的下一站》,伊日藝術計劃,臺北,臺灣

個展|2020《哥吉拉、金剛、科學怪人》,Error22(鼴鼠),台南,臺灣

個展|2020 《橫濱星猩》,BankART Station,橫濱,日本

------------------------------------------------------------

陳冠穎

藝術家簡介:

陳冠穎,1989年生於臺灣基隆,現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藝術家陳冠穎長期以來藉由關注社會邊緣文化與公共性議題等,來討論藝術與社會環境的政治權力關係是什麼?藝術如何與公眾產生新的公共性與可能?藝術如何在系統內與外創造對話性平台與新的美學價值觀?從關注「人」與「環境」的變動關係,到現在更重視藝術的「社會實踐」與「民眾參與」的部分,透過身體力行介入社會的底層,去探討社會環境與人的關係,以及思考藝術創作的公共性與對話性之可能與反思。

簡歷節錄:

聯展|2023《CINE+PERF國際影像暨行為藝術節(FIPFA)》,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

聯展|2022《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高潮有話要說》,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臺北,臺灣

聯展|2022《山頂的嘰嘰喳喳》,永晝海濱美術館,基隆,臺灣

聯展|2022《經過_月_日,又活下來了》,酸屋,新北,臺灣

------------------------------------------------------------

林盈潔

藝術家簡介:

b.1994,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生活和工作於台南。早期創作以現地製作為方法,問題意識來自生活中移動與寓居的經驗,混雜著些許路上觀察的精神;近幾年則嘗試結合雕塑、錄像、文本等展演方式,關注個人與集體在社會運動後的表述差異,和公共建築、紀念性場址在當代社群間的互動關係,透過場面調度、觀眾參與將作品營造為另類感性流動的場域,探究事件被觸發的條件與動能。

過去作品曾展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等機構,獲選台南新藝獎(2017)、桃源創作獎入選(2019)、台新藝術獎季提名獎項(2020),並曾獲得天美藝術基金會計畫贊助(2021)。

簡歷節錄:

個展|2025 《尋日公園》,九龍 石硤尾白田街30號,香港,中國

個展|2024《圈圈城》,時代力量彰化黨部,彰化,臺灣

個展|2020 《沒有名字的》,鹽埕黑白切,高雄,臺灣

------------------------------------------------------------

林怡君

藝術家簡介:

林怡君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創作研究所,目前生活於臺灣,臺北。

她的創作不斷在摸索身體所及之事物與敘事隱含的潛在話語,以及被此些話語結構所排除的事物。擅長以敏銳的心理感知與身體量測,重塑生活日常邏輯,追溯定義的流動性、物質與記憶生產過程,捕捉想像與現實的交界,而有時卻也創造出懸浮與混亂的成果。

說故事的方法更像是她的主要材料,其作品多複合文件紀錄與空間裝置之方式呈現。曾涉及虛構、現代生活、偽科學測量、邊界、機制批判、過程性、記憶政治等主題,並持續關注時間敘事。近期創作從個人面像擴及集體心理敘事的實驗上。曾於2015年獲得臺北美術獎入選、臺灣國家藝術基金會、臺灣文化部選送等獎助,近年曾於臺灣、倫敦、東京、沖繩、蒙古、洛杉磯等地展出。

簡歷節錄:

聯展|2022 《複景生活:當代藝術視角中的蒙古及中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中,臺灣

聯展|2022《臺東工藝設計獎暨展覽》,蒙藏文化館,臺北,臺灣

聯展|2022《本事藝術兩周年特展》,本事藝術,臺北,臺灣

聯展|2022《逆向堆疊:模型和他們的影子》,臺南生活美學館、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台南,臺灣

------------------------------------------------------------

陳俊宇

藝術家簡介:

出生於台灣台中,現居住在淡水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創所。主要創作以現場行為和影像藝術為主。以個人身體作為與環境社會激撞、遇合的現場,並將身體作為認知權力延伸的有機載具,創造成多項視覺隱喻的行為表演。表演中尋求極限,克服了現實面前的絕望和尷尬感。在軟性、緩速的精神與身體耗弱下,表達個人在文化認同、社會機制的現存困境。以新鮮的生活感把板式的文化意識、符號系統進行幽默瓦解,將過程轉化成形態,試圖在過往及當代的審思中激起感性身體存續的意義與提問。近年展演作品:《2021台北藝術博覽會-例外狀態》(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就在藝術,台北,台灣,2021)、《傳說演出評論ing》(台北當代藝術館-液態之愛-話鼓電台,台灣,2021) 《PER.FORMANCE ART》 ( 台灣雙年展平行展-變態路徑,酸屋,台灣,2020 ) 、《__USED TO》( 就在藝術空間,台灣,2020 )、《南京》( 空總臺灣文化實驗場,台灣,2020 )、《18000》( 藝術自由日-愛的神話, 松山文化園區,台灣,2019 ) 、《Calculation1》(Bluerider Art 仁愛收藏館,台灣,2018)。曾獲2019《藝術自由日–愛情神話 》 優選。

簡歷節錄:

個展|2023 《注意你的行為!》,就在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聯展|2023《鼠計畫》,國立清華大學蛙房基地,新⽵,臺灣

聯展|2022《Show Intro》,酸屋,臺北,臺灣

聯展|2022《2057 Rehearsing of living》,國家戲劇兩廳院-實驗劇場,臺北,臺灣

聯展|2022《On Paper》,就在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

郭俞平

藝術家簡介:

1986年生於臺灣南投,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畢業。作品多以繪畫、錄像、裝置與行為等複合形式,表達自身的生命經驗與大歷史之間一種缺憾或匱乏的關係,如個人記憶與冷戰以及自身處境等問題,以「缺」顯化既定的歷史難題,以創傷與缺憾支撐繁花般的隱喻為其創作特質,試圖把「存有」的概念推往現實與在地的修正,尋思出一種主體的敘事。郭俞平的藝術實踐展開了雙重路徑。以理性批判、對現代化進程與政治議題的關注,其創作將個人生命經驗和行動,對應連結到時代歷史、集體記憶等的框架上。另一方面,她也有不同的作品系列以活潑流暢的視覺語言去傳達個人內心世界的圖像,包含了怪誕奇幻的想像和更多直覺性的感性表述。近日個展包括:TKG+《昨日有多真實》(2019)、谷公館《小黑書》(2017)。郭俞平曾入圍2018和2015兩屆台北獎,並曾參展2018年台灣雙年展、2016年台北雙年展。

簡歷節錄:

 

個展|2020《Daughters》,Michael Ku Gallery,臺北,臺灣

個展|2019《昨日有多真實》,TKG+project,臺北,臺灣

聯展|2023《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聯展|2023《我們在此相遇—嘉義美術館特展》,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臺灣

聯展|2023《綠島人權藝術—傾聽裂隙的迴聲》,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綠島,臺灣

------------------------------------------------------------

邱承宏

藝術家簡介:

邱承宏1983年生於台灣花蓮,2008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他的創作多以裝置、雕塑的方式呈現,就像是進行一場考古探險般,他善於挖掘生存時空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並透過抽象的手法重新演繹那些被合理化及設計過的邏輯規則,將它們生動地重塑,藉此發展出一套巨大的記憶修補術。

近年代表個展包括「繡燕與原林」(TKG+ Projects,台北,台灣,2021)、「趨光」(貝塔寧藝術中心,柏林,德國,2019)、「時間的灰燼」(伊日藝術計劃,台北,台灣,2017)、「九色鹿」(關渡美術館,台北,2015)。代表聯展包括「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中國,2022)、「秘密南方—典藏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2020)、「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北,2019)、「小說:雙城計劃」(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2019)、「破碎的神聖」(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2017)、台灣美術雙年展: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16)、「巴黎/柏林/馬德里國際影像藝術節」(法國La Gaîté lyrique數位影像中心,巴黎,法國,2014)、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西班牙蘇菲亞王妃美術館、「利物浦雙年展」(LJMU大樓,利物浦,英國,2012)、「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展」(曼谷藝術文化中心,曼谷,泰國,2012)、「台灣響起—超隱自由」(布達佩斯藝術館,布達佩斯,匈牙利,2010)。2019年駐村於德國柏林貝塔寧藝術中心、2012年駐村於法國巴黎西帖藝術中心。

簡歷節錄:

個展|2021 《繡燕與原林》,TKG+ Projects,臺北,臺灣

個展|2019《趨光》,貝塔寧藝術中心,柏林ˋ,德國

個展|2017《時間的灰燼》,伊日藝術,臺北,臺灣

個展|2016《河流砂》,臺北國際藝術村,臺北,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