𖠁 更新藝術家 𖠁
✦ 黃至正✦
藝術家簡介:
出生於臺灣苗栗,在高雄成長,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創作組,2016 年榮獲文化部遴選為 Art Taipei「2016 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藝術家,亦為 2015 臺南新藝獎首獎得主,曾獲得高雄獎(2014)、第十屆桃源創作獎(2012)、新北市創作新人獎(2012、2011)等當代藝壇指標性獎項入圍肯定,作品榮獲臺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於 2015 年受邀至日本茨城縣筑波美術館「新進藝術家育成展」參與展出、分別於 2015、2018 年參與國立台灣美術館的策展「夢‧棲地 ─館藏青年藝術主題展」「花之禮讚-四大美術館聯合大展」。
黃至正深受箔材同時具有脆弱與剛硬的二元性吸引,作品關注現象的形成,並透過個人經驗的演繹,反問當代建構的現實是否堅固。至正的作品經常往返年幼歲月,探討人的關係如何質變,也在這當中觸及了生命的各個面向與時間感知。在創作者的眼中,萬物的界線總是曖昧的,永不復見的人能隨時在記憶中重逢、無關的事物能透過奇想賦予連結,因而創作該是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製造些微的騷動,在人們以為一成不變的尋常日子裡,暗示另一個知覺性世界存在的可能。
簡歷節錄:
個展|2023 《有影》,双方畫廊,臺北,臺灣
個展|2022 《萊辛頓幽靈》,107畫廊,臺中,臺灣
個展|2022 《返景》,木木藝術,臺南,臺灣
個展|2021 《水銀落地》,當代一畫廊,臺北,臺灣
聯展|2023《知墨者》,月臨畫廊,臺中,臺灣
聯展|2023《我們在此相遇》,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臺灣
------------------------------------------------------------
✦黃品彤✦
藝術家簡介:
200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 學士
簡歷節錄:
個展|2017《相遇》,毓繡美術館,南投,臺灣
聯展|2019《北投久號-敞開的藍》,久號-財團法人永壽文教基金會,臺北,臺灣
聯展|2019《2019國際木雕交流展-森態》,三義木雕博物館,苗栗,臺灣
聯展|2019《首爾國際藝術博覽會》,首爾COEX展覽中心,首爾,韓國
聯展|2019 《2019桃園市美術家邀請展》,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臺灣
聯展|2019 《蘊育.連結.擴張-2019年桃園女性藝術特展》,桃園市立美術館,桃園,臺灣
聯展|2019 《頃刻真實》,永壽文教基金會|白空間,臺北,臺灣
------------------------------------------------------------
✦林宜姵✦
藝術家簡介:
1991年生於臺灣屏東。2009年就讀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主修繪畫,於2013年畢業並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研修碩士學位,2017年畢業。現居於臺灣臺南專職藝術創作。
林宜姵的創作脈絡聚焦於情感與時間的流逝,乍看之下不合常理,卻是深藏在人們潛意識與無意識的心理欲求。以低彩度的陰性繪畫語彙,為情感關係中的不可測帶來更多想像,試圖與觀者產生經驗共感。
作品除了參與臺灣北中南各地展覽,也曾於日本與西班牙展出。作品多數為私人收藏。
簡歷節錄:
個展|2019《揚起韶光的扉頁》,伊日藝術,臺北,臺灣
個展|2017《最後一頁麥德布魯》,伊日藝術,臺北,臺灣
聯展|2023《壞坏 Vol.3》,臺北國際藝術村,臺北,臺灣
聯展|2021《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臺北世貿中心,臺北,臺灣
聯展|2022《藝術臺北》,臺北西華飯店,臺北,臺灣
------------------------------------------------------------
✦王鼎曄✦
藝術家簡介:
1978年生於臺北,2011年獲得德國德勒斯登高等藝術學院-卓越藝術家文憑。擅長使用錄像裝置與繪畫,作品環繞於自身、社會與歷史記憶議題。深信透過創作能與外部社會連結或是對抗,並且同時能自我療癒。作品於台灣、美國、以色列、法國、德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展出。
簡歷節錄:
個展|2019 《回記憶》,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個展|2019《黑水一波》,華岡博物館,臺北,臺灣
聯展|2020 《喀邁拉如律令》,中山堂,臺北,臺灣
聯展|2020《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綠島,臺灣
聯展|2019《小說:雙城記劃》,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聯展|2019《城市震盪》,臺灣當代藝術實驗場,臺北,臺灣
------------------------------------------------------------
✦蔡佩儒✦
藝術家簡介:
蔡佩儒(TSAI PEI JU)。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數位人文與文創產業進修學士學位學程 兼任講師,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與行銷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第二屆臺灣青年陶藝獎得主,多次獲得:苗栗陶藝獎、南瀛獎、中部美展、嘉義石猴雕刻徵件比賽等獎項的肯定,邀請參展包含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日本雕刻五七五雕塑展、臺灣當代一年展、視覺混種等大型展覽。
作品曾於國立故宮博物院、鶯歌陶瓷博物館、花博爭豔館、日本金澤美術館、信樂陶瓷博物館、日本沖繩藝術大學、韓國釜山陶瓷博物館等地發表展出。
2016年「觀察,在箱子─蔡佩儒創作個展」獲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並於同年成立個人工作室。2014年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學金赴德國卡賽爾藝術學(Kunsthochschule Kassel)進行交換。
蔡佩儒的創作
媒材、造型、意義,蔡佩儒不斷在創作中梳理自身經驗:從跳脫觀察到以材質(陶、金屬、漆、生活物件等)轉化後實踐,在比較的形式中建構出一種全知式的觀看方式傳達創作概念也尋找與建構觀眾的共同經驗。以此,當日常生活被建構至作品裡,它放大了更多的議題:材料與記憶、家庭關係、消費文化、人與自然等等,在藝術家隱晦的自白中,尋找更多可能。
簡歷節錄:
個展|2019《觀察‧筆記‧昆蟲》,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新北,臺灣
個展|2018《合飯菜香》,鐵棟創藝,南投,臺灣
聯展|2021 《匠心種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中,臺灣
聯展|2021《臺東工藝設計獎暨展覽》,臺東美術館,臺東,臺灣
聯展|2021《臺東工藝設計獎暨展覽》,臺東美術館,臺東,臺灣
------------------------------------------------------------
✦黃蘭雅✦
藝術家簡介:
20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碩士
1990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 學士
簡歷節錄:
個展|2021 《⿈蘭雅個展》,双⽅藝廊,臺北,臺灣
個展|2020《在心底》,⼼起町,臺北,臺灣
個展|2018《異想森林/⿈蘭雅個展》,台新⾦控⼤樓,臺北,臺灣
聯展|2020《像藝術家思考》,241藝術空間,新⽵,臺灣
聯展|2019《光耀三⼗,屏東燈會藝術燈區》,屏東,臺灣
聯展|2029《花之禮讚》,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
✦廖震平✦
藝術家簡介:
廖震平,1982年生於新北市新莊,現旅居日本橫濱。主要以個人生活或旅途中遭遇到的場所風景為繪畫題材,比如河邊綠地、公園、道路、橋下空間,或透過交通工具見到的窗景等等。廖震平認為,繪畫雖不同於人類語言,卻是一種同樣可以進行思考、表現以及溝通的行為方式。
簡歷節錄:
個展|2020 《物景》,科元藝術中心,臺中,臺灣
個展|2019《有富士山的風景》,科元藝術中心,臺中,臺灣
個展|2018《練習曲》,科元藝術中心,臺中,臺灣
個展|2017《山之中》,科元藝術中心,臺中,臺灣
個展|2017《Under 35 「廖震平」展》,BankART Studio NYK,橫濱,日本
個展|2017《只在此山中》,Tokyo Arts Gallery,東京,日本
------------------------------------------------------------
✦賴志盛✦
藝術家簡介:
197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目前生活與工作於台灣台北。
賴志盛在空間或風景中進行細膩的干預性藝術實踐——繃緊的線索,收集水珠的小孔,或是破牆而出的樹木等。其創作以裝置及雕塑等多種媒介探索了張力、日常生活及個人經驗。賴志盛關注細節, 常在特定空間的不同元素之間創造新關係,直接與觀眾的身體及存在感知相溝通,作品帶有一種輕鬆、富有玩樂意味的極少主義傾向。在1990年代,賴志盛是觀念藝術團體「國家氧」成員之一;他在事業早期於台北周邊地區廢棄建築中展出的作品往往與看似無效的勞作實踐有關。其作品因此特定創作語境而帶有一系列顯著的特點:富有環境或空間親近性,帶有強烈拓展性,也帶有一種與觀眾好奇心直接對話的抒情細膩感。
賴志盛感興趣於自反性概念,以及這概念在觀念藝術傳統中的應用,他以此思考為基礎進行的創作往往對作品自身的「人造屬性」或荒誕屬性保有強烈意識。他有意識地創造帶有場域特定屬性的非典型日常現實。在關注荒誕或非典型現實之時,藝術家仔細探索微觀感知經驗。賴志盛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常引用其長達十三年的磚瓦匠職業經驗,以此為基礎探討勞作及消費主題。藝術家致力進行藝術實踐時去除自我表達的痕跡,甚至將表達的責任轉嫁於觀眾或布展技術人員身上。
以參加了第二屆大台北藝術當代藝術雙年展的《浮洲》(2018)為例:這一件作品在空間各處布滿了鋼絲線,以干預手段填滿了空間,卻又讓空間的空蕩屬性愈發顯著。如地面一般帶有亮灰色的平板錨定了多個鋼索,而觀眾也可在這高於展廳地面的位面上行走,與作品之間發生空間關係。曾展出於倫敦海沃美術館的早期作品《原寸素描》(2012)則直接在建築空間上以單一線條「繪制」建築本身——精細地勾勒出建築輪廓的線性形式幾乎是不可見的。這種素描或繪畫行動仰仗於身體勞動,不僅指向了徒勞,更直接將現實的情景納入我們的觀看之中。
賴志盛在《邊境》(2013)等作品中進一步發展了其干預性實踐。此作品曾參加2015年的里昂雙年展以及2016年的愛知三年展;觀眾必須沿著展覽空間牆面的狹長通路行走,而在展廳地面上展示的,則是一系列布展技術人員遺留在展覽中的廢棄材料。觀眾在此作品中陷入了觀察者及被觀察者的雙重身份,並因展場中的廢料、自身在高危梯階上的身體狀況,以及這兩種條件的反差對比而開展思考。空間感與扭曲感也在《 這 》(2015) 中有所體現:作品將展覽空間的天花板拉低至觀者頭頂,因此觀者必須在一個昏暗卻又帶有奇異光芒的洞穴式空間中探索。
總的來說,賴志盛的作品促使我們關注周遭環境、關注我們做出的諸多努力,並促使我們在探索語境時關注空間及當下的獨特屬性。通過深邃而細密的干預性、轉變式藝術實踐,賴志盛指向了宏大意識與行為影響的對應關係,展現了深邃或極少之物的重量及價值。
簡歷節錄:
個展|2025 《點點頭》,就在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個展|2024《空地》,立方計劃空間,臺北,臺灣
個展|2024《川堂》,台北當代藝術館,臺北,臺灣
個展|2023《It's a quiet thing》,馬凌畫廊,香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