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記憶系列
0/0
2016
海的記憶-水, 海的記憶-岩壁, 海的記憶-風
藝術家
拉黑子・達立夫
1962年出生於花蓮Makota’ay港口部落,現仍居住於花東海岸專職創作。

二十多年來,不斷地反省和探索自己的思緒,沉澱與累積創作能量。作品多蘊含海洋文化特質與部落傳統精神,從採集神話故事、口述歷史和舊部落遺跡開始,重新學習部落的智慧,多次帶領部落族人參與國內外的藝術展出及公共藝術創作的發表。

他無數次行走於海岸,撿拾充滿生命和記憶的自然材質,與海岸邊隨處可見的現代過剩產物作為材料,以淬練後的雕塑線條和精準的語彙,傳達對全球化課題的環境思維辯證,探討族群結構瓦解及大社會變遷的現狀。拉黑子透過自身的行為及藝術創作,引發觀者的自我省思,一路走來,他已從文化詮釋的社會性批判、思索、重省、再現等可能,邁向對藝術本質純粹性的探索。

並於200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前往美國紐約進修學習當代藝術,2014年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將他列為海洋文化之代表藝術家。重要作品包括,從源頭感受存在的《現代集會所》(1993)和《末始》(1999);深切關注如何重新凝聚部落意識的《歸零》(2000);代表部落精神與傳統祭祀儀式力量的《站立之舞》(2005);在空間的輕盈及時間的速度上探討微弱,卻具生命力量的《殘》(2007)。近十年來拉黑子陸續提出與海洋、島嶼有著密切關連的計畫,不只延續了他長年關注的族群文化議題,亦擴及更將環境生態的問題含括進來,包括在藝術創作上的代表計畫為「颱風計畫」(2008-2013)、「五十步的空間」(2013-2018)、「海 美/沒 館」(2018-2020)。等,同時透過出版著有〈混濁〉(2006)、〈旅行在50步的空間〉(2019)等書,紀錄所觀察到的文化環境變遷,及他站立在如此特殊文化時空角色上的哲學思辨。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海美沒館系列
裝置藝術 / 2019
被遺忘的面像I
雕塑藝術 / 2015
台11線太平洋的精靈
雕塑藝術 / 2015
雕塑藝術 / 2015
牆II
裝置藝術 / 2015
被遺忘的面像II
雕塑藝術 / 2015
旅行
雕塑藝術 / 2015
守護者
雕塑藝術 / 2015
流動
裝置藝術 / 2007
台11線太平洋的日出
雕塑藝術 / 2015
影子
雕塑藝術 / 2015
Limo o tan 珍惜
裝置藝術 / 2014
只剩五十步
裝置藝術 / 2015
颱風行動計畫
裝置藝術 / 2010
Awa ko ngta Awa ko toras 無近・無盡頭
裝置藝術 / 2007
裝置藝術 / 2015
Mafolaw 遷徙遠征
裝置藝術 / 2014
作品選集
腳邊的障礙物-III
吳梓寧 / 2016
建功神社
石晉華 / 2016
雙柱頂車機
賴志盛 / 2016
告別語言
林宏信 / 2016
Urban Myth No.10
牛俊強 / 2016
困囿 n°3
劉千瑋 / 2016
裝飾過剩的餘燼-I
丁建中 / 2016
碎解的時態-I
鄧博仁 / 2016
普魯斯特時光
楊元太(本名楊國雄) / 2016
平行的世界- 畫內音 1
賴易志 / 2016
油浸式變壓器
吳妍儀 / 2016
貨車箱DH-4827
戴翰泓 / 2016
黃韶瑩 / 2016
Family Album
常陵 / 2016
B1
周孟曄 / 2016
身體的對比
陳水財 / 2016
城市
李重重 / 2016
Bring me your love
楊明迭 / 2016
平行的世界- 畫內音 2
吳美琪 / 2016
寵物情慾研究計畫
陳萬仁 / 2016
海的記憶系列
賴珮瑜 / 2016
貨車箱(空白)
林猷柔 / 2016
腳邊的障礙物-II
吳宜曄 / 2016
轉經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曾怡馨 / 2016
裝飾過剩的餘燼-II
陳志建 / 2016
美味之後
陳冠彰 / 2016
顧上翎 / 2016
平行的世界
楊雅淳 / 2016
誰的風景
黃逸民 / 2016
Alone with you
蔡孟閶 / 2016
Simulate
潘娉玉 / 2016
平行的世界- 畫外音 1
田名璋 / 2016
Memory No.19
胡棟民 / 2016
四相
邱梁城 / 2016
平行的世界- 畫內音 4
陳淑貞 / 2016
海豚性樂園
湯皇珍 / 2016
Wonder
黃盟欽 / 2016
278 rectangles
許家維 / 2016
臺灣窗景詩
致穎 / 2016
沙灘桶
李家祥 / 2016
Second Life:棲息地
丁麗萍 / 2016
平行的世界- 畫內音 3
侯鵬暉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