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這座島嶼,由於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成為兵家常爭之地。1937 年金門曾為日軍所佔,二次大戰後由中華民國收回,1949 年爆發古寧頭戰役後進入軍管時期,1958 年爆發八二三砲戰,一直到1992 年才解除戒嚴。 作為國共內戰時期堅守台灣的重要防線,經歷四十多年漫長的戒嚴時期,和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實驗。島上特殊的軍事遺跡和景觀因而被完整保留至今,成為過往戰亂歷史的見證。
在金門島上共計有一百多棟洋樓,當時的居民因謀生困難,漂流異鄉至南洋的列強殖民地工作,在經商致富後匯錢返鄉,建造於僑居地所見的洋樓,並將漢人文化和地方特色混合融入建築當中。然而隨著戰爭爆發,許多洋樓先被日軍,而後又被國軍所佔領。洋樓的主人走避異鄉,不少人未曾有機會返回居住。而今當時為象徵地位、財富和見識所建的洋樓,最終的命運是荒廢於野草之間,被大自然逐漸侵蝕覆蓋。這些破敗傾頹的洋樓作為戰爭歷史的隱喻和承載物,反映不斷顛沛流離的精神、和動盪的政權更迭,猶如被時代所遺忘的無名紀念碑,將時空封存在這些已無人棲居的建築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