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年

  • 出生地

2010英國倫敦大學人文與文化研究 博士
2001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碩士
1997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輔修教育系、新聞系 學士
1997 學士
以臺北作為基地的策展人、研究者與藝評。
2010年獲頒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博士學位。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個主軸: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與策展,包括機制批判、公共藝術、藝術與城市、社區 / 社群 / 社會參與、文化行動等。另一軸線則為當代策展,關注展覽史(尤其是90年代之後的台灣展覽史)、策展理論研究,以及透過策展實踐來回應檢視研究。研究計畫書籍《台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2012)》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策展實踐包括: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我們從未參與(2014)」,副策展人。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微型小革命(2015)」,策展人。第五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2016)」,共同策展人。她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的創辦主任,目前擔任該學程專任副教授。其出版散見於國內外各研討會,例如泰德當代美術館研究中心、世界藝術史大會等,刊登於《藝術觀點》、《現代美術學報》、《藝術評論》等,以及收錄於書籍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rt in the Public Realm(2020)、Art and the City: Worlding the Discussion through a Critical Artspace(2017)等。

0作品
0展覽
149出版
2003
雪梨, 澳洲
2017
講座
「亞洲策展史I、II」系列演講,春之當代夜, 臺北當代館, 臺北, 臺灣
2016
講座
「朗誦/文件:臺北雙年展」1996-2014,對談雙年展系列演講,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6
展覽
第五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 鳳甲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6
其他參與計畫
歐美國際大型展覽與臺灣當代藝術策展之關係探討(一): 以文件大展為研究案例, 105年度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臺灣
2015
展覽
微型小革命, 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曼徹斯特, 臺灣
2014
展覽
我們從未參與, 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 深圳, 中國
2014
講座
社會參與藝術系列演講,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臺北, 臺灣
2014
其他參與計畫
邁向「藝術/社會」:社會參與藝術實踐研究, 國藝會獎助成果策展研究案, 臺灣
2010
其他參與計畫
藝術的社會參與專題研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灣
2003
展覽
恍如恍如—五位出訪藝術家聯展, 臺北國際藝術村, 臺北, 臺灣
2003
展覽
夜視‧臺北—國際錄影藝術展, 臺北東區十三個地點, 臺北, 臺灣
2003
展覽
粉樂町—臺北東區裝置藝術展, 臺北東區三十個地點, 臺北, 臺灣
2000
展覽
錯速—錄像裝置展, 華山藝文特區 烏梅酒廠, 臺北, 臺灣
1999
展覽
失速的憂鬱—異質空間對話錄, 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大樓公共空間, 臺南, 臺灣
2021
文章
「再現文件大展」作為文化政治事件:分析《雄獅美術》、《藝術家》與《典藏今藝術》第七至十二屆文件大展之報導
2016
文章
2015
文章
2015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2
文章
2011
文章
2006
文章
論文
〈當代策展學:邁向知識生產與思考〉
2013
論文
一顆遲到的炸彈: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評審爭議特別報導專題
2010
論文
Off-Site Art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Special Issue
2013
論文
2011
論文
2011
論文
2011
論文
2010
論文
2010
論文
2010
論文
2007
論文
2001
論文
2001
論文
2016
論文
2015
論文
2015
論文
2014
論文
2013
論文
2013
論文
2012
論文
2011
論文
2011
論文
2007
論文
2007
論文
2005
論文
2004
論文
2004
論文
1999
論文
2019
論文
製作南方:「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
2019
論文
再現的文件大展 :《雄獅美術》、《藝術家》、《典藏今藝術》之報導分析
2018
文章
我們正在參與:台灣情境
2018
文章
藝術作為運動之殘響? 閱讀陳界仁作品「加工廠」、「路徑圖」與「殘響世界」
2015
文章
2015
文章
2015
文章
2015
文章
2015
文章
2015
文章
2014
文章
2014
文章
2014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2
文章
2012
文章
2012
文章
2012
文章
2012
文章
2012
文章
2011
文章
2011
文章
2011
文章
2011
文章
2011
文章
2011
文章
2011
文章
2011
文章
2010
文章
2010
文章
2010
文章
2008
文章
2008
文章
2007
文章
2007
文章
2007
文章
2007
文章
2006
文章
2006
文章
2006
文章
2005
文章
2005
文章
2005
文章
2005
文章
2005
文章
2005
文章
2005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4
文章
2003
文章
2003
文章
2003
文章
2003
文章
2003
文章
2003
文章
2002
文章
2001
文章
2001
文章
2001
文章
2000
文章
2000
文章
1999
文章
2018
文章
複數歷史之必要:全球藝術視角下的台灣展覽史
2013
文章
國家館的欲望之翼: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台灣館』與(中國)香港館
2013
文章
當藝術行動進入美術館:探討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展演機制問題
2017
論文
複數歷史之必要:全球藝術視角下的台灣展覽史
2017
論文
藝術作為運動之後的殘響:閱讀陳界仁作品《加工廠》、《路徑圖》與《殘響世界》
2017
文章
穿越銀幕-螢幕:「負地平線」之動態影像策展思考
2016
文章
The Power of Action: YAO Jui-Chung and Mirage I-Disused Public Property in Taiwan
2016
文章
Three Approaches of Socially-Engaged Art in Taiwan
2015
文章
一個實驗性的策展研究
2015
文章
在路上:九十年代以來台灣當代藝術策展
2015
文章
紙上作業的徵選策展案機制─以一九九九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為例
2015
文章
博物館作為方法:談香港「民間博物館計畫」的方法學
2015
文章
「當代策展學:邁向知識生產與思考」專題
2015
文章
當代策展的未來:運動平台與思想機器的匯流
2015
文章
「當代策展學」如何可能?
2015
文章
博物館作為方法:以香港民間博物館計畫為個案探討
2014
文章
台灣政府的公共建設政策,選舉文化與姚瑞中的「海市蜃樓: 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計劃」
2014
文章
台灣政府的公共建設政策,選舉文化與姚瑞中的「海市蜃樓: 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計劃」
2014
論文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的可能
2014
文章
是不是國家館?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與香港館
2014
文章
藝術行動進入展覽機制:探討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展演機制問題
2013
文章
To Be or Not to Be National Pavilion: Taiwan Pavilion and Hong Kong Pavilion at Venice
2013
文章
一顆遲到的炸彈: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評審爭議特別報導專題
2012
文章
不可見 / 可見:探討「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之力量
2011
文章
由朋友,到朋友的朋友,再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後」/替代空間在亞洲
2011
文章
行動的力量所在:姚瑞中與「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2011
文章
美術館與機制批判-邁向一個在地機制批判可能性之探討
2011
文章
Off-Site 藝術初探
2011
文章
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
2011
文章
當代藝術展演在都市更新/土地開發裡的角色
2011
論文
弔詭關係:當代藝術與都市更新之間
2010
文章
What is Off-Site Art?
2010
文章
Off-Site Art Exhibitions as Practices of ‘Taiwanization’ in the 1990s
2010
文章
Off-Site Art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Special Issue
2017
CIMAM's Travel Grant Program
2016
藝術出版物提名獎
第十屆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Award of Art China), 中國
2005
英國政府海外研究學人獎學金 ORSAS Award, 英國
2004
教育部留學獎金, 臺灣
2004
論文獎
世安美學獎, 臺北, 臺灣
2004
獎學金
南安普敦大學溫切斯特藝術學院獎金, 英國
2003
藝術行政類
藝術家交換計畫, 雪梨, 澳洲
2000
優選
第二屆帝門藝評徵文獎藝術書寫, 臺北, 臺灣
獎學金
英國政府海外研究學人獎學金,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