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2002年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文創產業列入重點扶植產業,大量補助資金投入各種藝文展演活動、空間當中。興起於90年代的替代空間為了維持生存,也紛紛在此時轉向更靈活的經營,不再與政府對立,臺灣正式進入所謂「後替代空間」時代。然而對於文化經濟體的想像,藝術工作者與政府兩者之間始終存在巨大的鴻溝,藝術工作者仰賴政府資金的同時,便落入了行政的框架。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的出現,即是為了回應這個時代的文化政策與資源分配問題,起源於藝術家楊俊在2008年台北雙年展的計劃型作品《一個當代藝術中心,台北(提案)》。當時楊俊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公園搭建一座藍色小屋,作為臨時辦公室,吸引了一群具有相同理念的藝術工作者,開啟「台北需要什麼樣的藝術中心」的討論。2009年楊俊與徐文瑞共同發起「一個週末聚會」,該聚會邀請了50多位藝術工作者,除延續先前的討論,更提出藝術生產的議題。在這個基礎上集結了來自南北各地藝術工作者自籌的資源。2010年「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從一項計畫成為一個協會型機構,旨在確保藝術機構的獨立性、批判性,重新檢視當代藝術的資源結構,使藝術創作不受資金來源左右。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除了提供本地創作者交流的平台,舉辦各項展演、座談、工作坊、出版之外,也致力於向外輻射,連結國際當代藝術網絡。成立之初獲得忠泰建設無償贊助西門町附近的空間兩年,目前的空間位於大稻埕。(文/楊傑懷/2022)

參考出版品:
呂佩怡主編,《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田園城市文化事業,2011。
鄭美雅,〈藝術作為一種提問——台灣當代藝術中心〉,徐文瑞主編,《2010台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中心,2010。
鄭文琦,〈再造公眾性: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的昨日與今日〉,《LEAP藝術界》34期,2015。

網路資料:
熊思婷,〈能量發動中的藝術里民活動中心:訪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理事長鄭美雅〉,國藝會線上誌,2014(https://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184&id=187)
吳欣瑀,〈文化如何經濟?補助機制與文創產業〉,端傳媒,2016.08.13(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813-opinion-cpcf-4/)
江佩諭,〈藝術產業生態:非營利藝文空間篇TCAC-台灣當代藝術的標誌性據點〉,非池中藝術網,2018.03.02(https://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84974/)
相關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