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昭蘭
  • 出生年

  • 出生地

獨立策展人兼藝評,目前居住生活和工作於臺北。2014年起擔任台新獎提名人。2006年取得西洋藝術史博士,主要研究美國評論如何透過詮釋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1960年代美國新達達藝術,以建構其反現代主義版本的後現代藝術理論。郭昭蘭曾任教於華梵大學美術系、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與研究所,目前是臺北藝術大學新媒所與藝跨所兼任副教授,主要教授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2006年起她開始以策展形式發表,主要關注聲音藝術、影像與視覺文化相關的文化實踐。

她策劃過的展覽包括,「居所與他方」(2015吉隆坡、臺北)、「裂隙 島嶼」(2014,西班牙、葡萄牙、厄瓜多)、「憂鬱的進步—第三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與鄭慧華共同策展,2012,臺北鳳甲美術館)、「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2012,西班牙) 、「臺灣當代藝術(TCA計畫)」(2011,紐約)、「樂園:重建中」(2011,紐約)、「離魂症」(2010,臺北)、「未來的鄉愁」(2009,臺中)、「複音馬賽克」(2006,臺中國美館)等。2011年郭昭蘭獲得文化部視覺暨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劃補助,前往紐約ISCP,進行策展人駐村計劃。翻譯著作《藝術力》(2015,藝術家出版社)
9作品
0展覽
71出版
作品選集 more +
離魂症:幻影神遊者
/
非典:漂浮於典型之上
/
未來的鄉愁
/
樂園,重建中
/
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
/
「裂隙 島嶼」巡島錄像
/
居所與他方:影像測量計劃
/
TKG+ Projects|前衛吃錯藥
/
2012第三屆台灣國際錄影藝術展 憂鬱的進步
/
2018
講座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臺北, 臺灣
2018
講座
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臺北, 臺灣
2018
論壇
北師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6
展覽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6
其他參與計畫
臺灣
2016
展覽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
2015
展覽
Lostgens藝術空間, 吉隆坡, 馬來西亞
2015
展覽
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15
展覽
牯嶺街小劇場, 臺北, 臺灣
2015
講座
臺北藝術大學, 臺北, 臺灣
2015
論壇
臺北, 臺灣
2015
其他參與計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 英國
2014
展覽
西班牙蘭薩羅特、TEA西班牙特內里費島藝術空間、西班牙大加那利島科技空間, 西班牙
2014
展覽
葡萄牙馬德拉大學, 馬德拉, 葡萄牙
2014
展覽
基多當代藝術中心, 基多, 厄瓜多
2014
展覽
關渡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4
講座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4
講座
數位藝術中心 噪咖, 臺北, 臺灣
2014
研討會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倫敦, 英國
2014
其他參與計畫
國美館, 臺中, 臺灣
2013
講座
崑山技術學院, 臺北, 臺灣
2013
講座
崑山技術學院, 臺北, 臺灣
2012
展覽
鳳甲美術館, 臺北, 臺灣
2012
展覽
阿朵拉卡爾沃畫廊(Galerie Adora Calvo), 薩爾曼嘉, 西班牙
2012
講座
臺灣大學, 臺北, 臺灣
2012
講座
慈林基金會, 宜蘭, 臺灣
2011
展覽
ISCP(International Studio and Curatorial Program), 紐約, 美國
2011
展覽
ISCP(International Studio and Curatorial Program), 紐約, 美國
2011
講座
ISCP(International Studio and Curatorial Program), 紐約, 美國
2011
講座
WPA(Washington Projects for Arts), 華盛頓DC, 美國
2011
展覽
臺灣攝影博物館, 臺北, 臺灣
2010
展覽
大未來耿畫廊, 臺北, 臺灣
2009
展覽
A7958畫廊, 臺中, 臺灣
2009
講座
華梵大學 文愉劇坊, 臺北, 臺灣
2009
講座
藝星藝術中心, 臺北, 臺灣
2009
講座
女藝會,中正藝廊, 臺北, 臺灣
2008
展覽
東吳大學遊藝廣場, 臺北, 臺灣
2008
展覽
e-2000茶館, 臺北, 臺灣
2008
講座
國立教育資料館, 臺北, 臺灣
2008
講座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臺北, 臺灣
2008
講座
華梵大學 集賢堂, 臺北, 臺灣
2008
研討會
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 臺灣
2007
講座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臺北, 臺灣
2007
其他參與計畫
臺中國立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06
展覽
臺中國立美術館, 臺中, 臺灣
2006
講座
臺中市文化中心, 臺中, 臺灣
2017
文章
影像的影像:高重黎的偶像破壞與希望工程
2017
文章
主體與檔案熱(三)─關於檔案與視覺性的思考
2016
文章
倒轉阿卡狄亞,丈量世界的尺度與方法
2014
文章
2014
文章
2014
文章
2014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3
文章
2015
書籍
在藝術之中操演藝術之力
2015
書籍
超越媒界景觀:監視、遠端感測與數位控制,從法洛奇談起
2015
書籍
衝突之間的權力平衡與協商:「藝術力」的價值與問題意識
2015
文章
在藝術之中操演藝術之力
2015
文章
超越媒界景觀:監視、遠端感測與數位控制,從法洛奇談起
2015
文章
大幻影:關於懸置的藝術處境,當代的寓言 評王俊傑的冷漠的賽拉維
2015
文章
衝突之間的權力平衡與協商:「藝術力」的價值與問題意識
2014
文章
展覽製作,身分政治以及原真性這個髒字:以華人聲音藝術為例
2014
論文
聲音之中 策展之上:聲音藝術的策展及其坐標與方位
2014
論文
橫越聲納與容積的隱秘之地
2014
論文
海市蜃樓:關於未來的空間考古學
2014
論文
空間在想像:世界如何被描繪
2013
論文
廢墟中的說書人
2013
論文
關於科學視覺圖像研究的田野報告之一
2013
論文
誰怕西方:生產線上
2013
論文
記憶的尊嚴:人與物
2013
論文
「海市蜃樓」藝術行動:現代性幽靈的顯影
2013
論文
The Sound of Samson Young
2012
論文
關於現代性與進步意涵的再思考
2012
論文
形勢中的身體
2012
論文
對峙的身體—謝德慶
2011
論文
重返渾沌之餌--評臺北當代館reactive platform展
2011
論文
專訪香港聲音藝術家:楊嘉輝
2011
論文
全面啓動之後
2011
論文
肉身交托 無路可退 – 失聲祭44
2011
論文
溫和而隱秘的對立—羅森柏格1950年代初期作品中的作者意識
2009
論文
在後造神運動中重返樂園
2014
論文
展覽製作,身分政治以及原真性這個髒字:以華人聲音藝術為例
2014
文章
聲音之中 策展之上:聲音藝術的策展及其坐標與方位
2014
文章
橫越聲納與容積的隱秘之地
2014
文章
海市蜃樓:關於未來的空間考古學
2014
文章
空間在想像:世界如何被描繪
2013
文章
廢墟中的說書人
2013
文章
關於科學視覺圖像研究的田野報告之一
2013
文章
誰怕西方:生產線上
2013
文章
記憶的尊嚴:人與物
2013
文章
「海市蜃樓」藝術行動:現代性幽靈的顯影
2013
文章
The Sound of Samson Young
2012
文章
關於現代性與進步意涵的再思考
2012
文章
形勢中的身體
2012
文章
對峙的身體—謝德慶
2011
文章
重返渾沌之餌─評臺北當代館reactive platform展
2011
文章
專訪香港聲音藝術家:楊嘉輝
2011
文章
全面啓動之後
2011
文章
肉身交托 無路可退 – 失聲祭44
2011
文章
溫和而隱秘的對立—羅森柏格1950年代初期作品中的作者意識
2009
文章
在後造神運動中重返樂園
2007
文章
溫和而隱密的對立︰羅森伯格早期作品中的自我意識
2006
論文
科技藝術的探險家:羅柏特‧羅森柏格
2007
論文
溫和而隱密的對立︰羅森伯格早期作品中的自我意識
2006
文章
科技藝術的探險家:羅柏特‧羅森柏格
2004
書籍
解讀羅森柏格的繪畫
2003
書籍
原始藝術前進當代美術館:魚目混珠?點石成金?或是國王的新衣--評涂維政「出世神. 韻一卜湳文明遺跡特展」
2003
書籍
以寫實之名 前瞻未來
2004
文章
解讀羅森柏格的繪畫
2003
文章
原始藝術前進當代美術館:魚目混珠?點石成金?或是國王的新衣──評涂維政「出世神‧韻一卜湳文明遺跡特展」
2003
文章
以寫實之名 前瞻未來
2002
文章
女性不主義
2002
文章
當代施洗約翰圖像的探索